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8-19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一、国外研究文献 | 第9-13页 |
二、国内研究文献 | 第13-15页 |
三、文献简评 | 第15页 |
第三节 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第15-16页 |
二、意识形态 | 第1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与意义 | 第17-19页 |
一、研究的创新 | 第17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7-19页 |
第一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综述 | 第19-33页 |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地位、作用 | 第19-23页 |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 | 第19-21页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 | 第21页 |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 | 第21-23页 |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发展 | 第23-28页 |
一、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思想 | 第23-24页 |
二、邓小平的意识形态思想 | 第24-25页 |
三、江泽民的意识形态思想 | 第25-26页 |
四、胡锦涛的意识形态思想 | 第26-27页 |
五、习近平的意识形态思想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回顾和教训 | 第28-33页 |
一、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回顾 | 第28-32页 |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教训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 第33-41页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挑战 | 第34-37页 |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挑战 | 第35页 |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挑战 | 第35-36页 |
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受到挑战 | 第36页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挑战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一、马克思主义合法性基础面临流失的问题 | 第37页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建设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社会发展 | 第37-38页 |
三、理论创新不足,阻碍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 第38-39页 |
四、意识形态建设的手段措施滞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路径单一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路径 | 第41-54页 |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41-45页 |
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第41-42页 |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42页 |
三、贯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第42-43页 |
四、践行科学发展观 | 第43-44页 |
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遵循的原则 | 第45-49页 |
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 第45-46页 |
二、中国共产党党性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相结合 | 第46-47页 |
三、坚持开放灵活性与广泛包容性并存 | 第47-48页 |
四、一元主导与思想多样性相补充的原则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改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 第49-54页 |
一、以人为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旋律 | 第49-50页 |
二、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 | 第50-51页 |
三、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增强党员的执政能力和抗腐能力 | 第51-52页 |
四、发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性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