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员疲劳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2-13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疲劳与睡眠基本理论 | 第15-22页 |
| 2.1 疲劳的定义 | 第15页 |
| 2.2 疲劳的分类 | 第15-16页 |
| 2.3 管制员疲劳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 2.4 生物数学模型 | 第17-20页 |
| 2.4.1 疲劳生物数学理论模型 | 第17-18页 |
| 2.4.2 疲劳生物数学应用模型 | 第18-20页 |
| 2.5 疲劳与睡眠 | 第20-21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管制员疲劳机理实验研究 | 第22-36页 |
| 3.1 睡眠剥夺实验 | 第22-29页 |
| 3.1.1 实验设计方案 | 第22-24页 |
| 3.1.2 各种实验仪器的测试方法及步骤 | 第24-29页 |
| 3.2 睡眠剥夺情况下管制员疲劳的表现 | 第29-35页 |
| 3.2.1 警觉性及反应能力变化规律 | 第29-32页 |
| 3.2.2 管制场景测试分数和作业量的变化规律 | 第32-33页 |
| 3.2.3 生理影响 | 第33-35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警觉能疲劳生物数学模型研究 | 第36-47页 |
| 4.1 疲劳生物数学模型对比 | 第36-38页 |
| 4.2 建立警觉能疲劳生物数学理论模型 | 第38-45页 |
| 4.2.1 警觉能、警觉势能、警觉动能概念的提出 | 第38-40页 |
| 4.2.2 警觉能补充函数 | 第40-42页 |
| 4.2.3 警觉能消耗函数 | 第42-44页 |
| 4.2.4 警觉能疲劳理论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 | 第44-45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基于睡眠剥夺实验的模型建立 | 第47-60页 |
| 5.1 管制员警觉势能节律表达式的研究 | 第47-54页 |
| 5.1.1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7-49页 |
| 5.1.2 管制员警觉势能节律表达式的研究 | 第49-54页 |
| 5.1.3 警觉势能节律表达式的讨论与分析 | 第54页 |
| 5.2 警觉动能表达式及疲劳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4-58页 |
| 5.2.1 模型中警觉动能表达式的研究 | 第54-57页 |
| 5.2.2 警觉能、警觉动能和警觉势能三者的关系 | 第57-58页 |
| 5.2.3 疲劳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8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六章 模型的应用 | 第60-69页 |
| 6.1 睡眠时长对疲劳风险的影响 | 第60-63页 |
| 6.2 夜间睡眠与日间睡眠对疲劳风险的影响 | 第63-64页 |
| 6.3 实例应用 | 第64-68页 |
| 6.3.1 管制员信息描述 | 第64-65页 |
| 6.3.2 预测管制员值班过程中的疲劳风险 | 第65-68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69页 |
| 7.2 创新之处 | 第69-70页 |
| 7.3 局限与展望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附录A | 第76-77页 |
| 附录B | 第77-82页 |
| 附录C | 第82-83页 |
| 附录D | 第83-84页 |
| 附录E | 第84-85页 |
| 附录F | 第85-86页 |
| 附录G | 第86-89页 |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