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8页 |
1.1. 前言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野生动物生境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生境简介 | 第11页 |
1.2.2. 生境破碎化 | 第11-12页 |
1.2.3. 生境质量评估 | 第12页 |
1.3. 3S技术在野生动物生境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5页 |
1.3.1. 生境因子研究 | 第13页 |
1.3.2. 生境格局及破碎化研究 | 第13-14页 |
1.3.3. 野生动物生境评价 | 第14-15页 |
1.3.4. 生境恢复研究 | 第15页 |
1.4. 黄羊及其生境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1. 黄羊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黄羊的集群与分布 | 第16页 |
1.4.3. 黄羊致危因素 | 第16-18页 |
2. 研究地概况 | 第18-23页 |
2.1. 社会环境简介 | 第18-19页 |
2.1.1. 行政区划简介 | 第18-19页 |
2.1.2. 主要经济活动 | 第19页 |
2.2.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9-23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2.2.2. 气候情况 | 第20页 |
2.2.3. 水文条件 | 第20页 |
2.2.4. 土壤条件 | 第20-21页 |
2.2.5. 植被类型状况 | 第21-22页 |
2.2.6. 生物多样性 | 第22-23页 |
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3-28页 |
3.1.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3.2. 选取参与黄羊生境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子 | 第24页 |
3.3. 数据准备与空间数据库建立 | 第24页 |
3.4. 黄羊生境适宜性评价 | 第24-28页 |
3.4.1. 确定影响黄羊生境的限制因素 | 第24-25页 |
3.4.2. 建立各生境因子对黄羊生境适宜性影响评价准则 | 第25-28页 |
4.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28-37页 |
4.1. 数据获取 | 第28-29页 |
4.1.1. 获取研究区域遥感卫片 | 第28页 |
4.1.2. 研究区域群落类型实地调查 | 第28-29页 |
4.2. 数据处理 | 第29-33页 |
4.2.1. DEM高程数据及遥感影像处理 | 第29-30页 |
4.2.2. 研究区域群落类型分析 | 第30-33页 |
4.3. 黄羊生境适宜性评价 | 第33-37页 |
5. 新巴尔虎草原黄羊生境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37-41页 |
5.1. 2006年及2011年新巴尔虎草原研究区域黄羊生境概况 | 第38-40页 |
5.2. 研究区域现状调查 | 第40-41页 |
6. 小结与讨论 | 第41-47页 |
6.1. 小结 | 第41-42页 |
6.2. 讨论 | 第42-47页 |
6.2.1. 生境评价因子选择与评价准则确定 | 第42-43页 |
6.2.2. 黄羊生境适宜性现状分析 | 第43页 |
6.2.3. 影响黄羊生境质量变化的其它因素 | 第43-44页 |
6.2.4. 保护建议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7. 附录A | 第54-55页 |
8. 附录B | 第55-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57页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57-58页 |
第二导师简介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