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镍金属氢化物(Ni/MH)电池工作原理 | 第12-14页 |
1.3 储氢合金基本性质 | 第14-15页 |
1.3.1 储氢电极合金中氢的位置 | 第14页 |
1.3.2 储氢电极合金的吸放氢反应机理 | 第14-15页 |
1.4 储氢电极合金的分类及其研究概况 | 第15页 |
1.5 La-Mg-Ni系储氢电极合金的主要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5.1 相结构 | 第16-17页 |
1.5.2 成分优化 | 第17-18页 |
1.5.3 制备工艺优化 | 第18-19页 |
1.5.4 影响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工艺参数及测试条件 | 第19-20页 |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试验方法 | 第21-25页 |
2.1 合金的成分设计及样品制备 | 第21-22页 |
2.1.1 合金成分设计 | 第21页 |
2.1.2 合金样品制备 | 第21-22页 |
2.2 合金微观结构测试 | 第22页 |
2.2.1 XRD分析 | 第22页 |
2.2.2 XPS分析 | 第22页 |
2.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2-25页 |
2.3.1 合金电极的制备 | 第22-23页 |
2.3.2 电化学测试装置 | 第23页 |
2.3.3 电化学性能 | 第23-24页 |
2.3.4. 动力学性能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电极片的制备工艺参数及测试条件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25-39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3.2 合金粉颗粒度的影响 | 第26-31页 |
3.2.1 合金相结构 | 第26-27页 |
3.2.2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 | 第27-29页 |
3.2.3 放电特性 | 第29-30页 |
3.2.4 循环稳定性 | 第30-31页 |
3.3 充放电机制的影响 | 第31-37页 |
3.3.1 不同充电电流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1-34页 |
3.3.2 不同放电电流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4-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La_(0.75-x)Y_xMg_(0.25)Ni_(3.3)Co_(0.5)(x=0-0.4)合金的相结构及性能 | 第39-45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4.2 合金相结构 | 第39-41页 |
4.3 电化学性能 | 第41-43页 |
4.3.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 | 第41-42页 |
4.3.2 放电特性 | 第42-43页 |
4.3.3 循环稳定性 | 第43页 |
4.4 动力学性能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La_(0.7)Y_(0.05)Mg_(0.25)Ni_(3.3)Co_(0.5)储氢合金优化的制备工艺 | 第45-54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5.2 合金XRD分析 | 第45-47页 |
5.3 合金XPS分析 | 第47-49页 |
5.4 电化学性能 | 第49-53页 |
5.4.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 | 第49-51页 |
5.4.2 放电特性 | 第51-52页 |
5.4.3 循环稳定性 | 第52-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4-55页 |
6.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