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6页 |
1.1 镰孢菌引起的谷物类病害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1.1 主要病害症状 | 第12-13页 |
1.1.2 病原 | 第13-15页 |
1.2 镰孢菌的分类依据 | 第15-16页 |
1.2.1 分生孢子 | 第15页 |
1.2.2 产孢细胞 | 第15-16页 |
1.2.3 厚垣孢子 | 第16页 |
1.3 镰孢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1 玉米赤霉烯酮(ZEN) | 第17-18页 |
1.3.2 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 | 第18页 |
1.3.3 伏马毒素(FB) | 第18-19页 |
1.4 镰孢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 第19-22页 |
1.4.1 生物学检测法 | 第19-20页 |
1.4.2 薄层层析法 | 第20页 |
1.4.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0-21页 |
1.4.4 免疫分析法 | 第21-22页 |
1.5 ZEN概述 | 第22-24页 |
1.5.1 玉米赤霉烯酮的理化性质 | 第23页 |
1.5.2 ZEN的污染情况 | 第23-24页 |
1.5.3 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标准 | 第24页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2.1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26-29页 |
2.1.1 供试病样 | 第26页 |
2.1.2 病原菌的分离与污染率的调查 | 第26-27页 |
2.1.3 镰孢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7页 |
2.1.4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7-29页 |
2.2 单抗-ZEN MAB的制备及IC-ELISA检测ZEN毒素含量 | 第29-34页 |
2.2.1 试验动物和细胞 | 第29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9-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7页 |
3.1 东北三省谷物污染率调查 | 第34-37页 |
3.2 镰孢菌的鉴定 | 第37-44页 |
3.2.1 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 | 第37-38页 |
3.2.2 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 第38页 |
3.2.3 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 第38-39页 |
3.2.4 胶孢镰孢(Fusarium subglutinans) | 第39-40页 |
3.2.5 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 第40-42页 |
3.2.6 层生镰孢(Fusarium proliferatum) | 第42-44页 |
3.3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44-51页 |
3.3.1 镰孢菌的特异性片段扩增结果 | 第44页 |
3.3.2 PCR扩增产物测序与结果对比 | 第44-51页 |
3.4 单抗-ZEN MAB的制备 | 第51-54页 |
3.4.1 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51-52页 |
3.4.2 细胞融合及筛选 | 第52-53页 |
3.4.3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53-54页 |
3.5 IC-ELISA检测ZEN毒素含量 | 第54-57页 |
3.5.1 抗原和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4页 |
3.5.2 ZEN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4-55页 |
3.5.3 回收率实验测定 | 第55-56页 |
3.5.4 分离菌的ZEN产毒能的确定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59页 |
4.1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57页 |
4.2 间接竞争ELISA检测ZEN毒素 | 第57-59页 |
5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