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及缩略词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1页 |
1.1 S. boulardii 生物学分类 | 第12-13页 |
1.2 S. boulardii 的培养特性 | 第13页 |
1.3 S. boulardii 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 第13-16页 |
1.3.1 S. boulardii 的营养肠道的作用 | 第14页 |
1.3.2 S. boulardii 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拮抗作用 | 第14页 |
1.3.3 S. boulardii 对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的拮抗作用 | 第14-15页 |
1.3.4 S. boulardii 对梭菌的拮抗作用 | 第15页 |
1.3.5 S. boulardii 对霍乱弧菌的拮抗作用 | 第15页 |
1.3.6 S. boulardii 的抗病毒作用 | 第15-16页 |
1.3.7 S. boulardii 的抗癌作用 | 第16页 |
1.3.8 S. boulardii 对啮齿类枸橼酸杆菌的拮抗作用 | 第16页 |
1.4 S. boulardii 在畜牧业的应用 | 第16-17页 |
1.5 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5.1 基因敲除技术概述 | 第17页 |
1.5.2 噬菌体重组酶敲除系统 | 第17-19页 |
1.5.3 基因敲除技术在酿酒酵母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4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4页 |
2.1.1 质粒和菌株 | 第21页 |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1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1.4 有关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 第22-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40页 |
2.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4-26页 |
2.2.2 质粒的构建 | 第26-32页 |
2.2.3 酵母菌的计数 | 第32页 |
2.2.4 抗生素的筛选 | 第32页 |
2.2.5 酵母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2-33页 |
2.2.6 基因敲除盒的构建 | 第33-34页 |
2.2.7 布拉氏酵母菌的转染 | 第34-35页 |
2.2.8 URA3 基因的敲除 | 第35-36页 |
2.2.9 MCD4 基因的敲除 | 第36-37页 |
2.2.10 PCR 方法鉴定阳性转染子 | 第37页 |
2.2.11 敲除基因重新导入实验 | 第37-38页 |
2.2.12 外源基因的删除 | 第38页 |
2.2.13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8页 |
2.2.14 葡聚糖的测定 | 第38-39页 |
2.2.15 细胞壁敏感性的测定 | 第39-40页 |
3 试验结果 | 第40-55页 |
3.1 布拉氏酵母基因敲除系统的构建 | 第40-43页 |
3.1.1 抗生素的筛选 | 第40页 |
3.1.2 pYES2-KanMX 的构建 | 第40-41页 |
3.1.3 诱导质粒的构建 | 第41页 |
3.1.4 pSbGDDH 的构建 | 第41-42页 |
3.1.5 pSbMUDH 的构建 | 第42页 |
3.1.6 pSbMR 的构建 | 第42-43页 |
3.2 URA3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43-48页 |
3.2.1 URA3 短同源臂敲除盒的构建 | 第43页 |
3.2.2 URA3 长同源臂基因敲除盒的构建 | 第43-44页 |
3.2.3 URA3 等位基因的敲除 | 第44-47页 |
3.2.4 删除外源基因 | 第47-48页 |
3.2.5 URA3 基因重新导入试验 | 第48页 |
3.3 MCD4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表型研究 | 第48-55页 |
3.3.1 MCD4 短同源臂敲除盒 | 第48-49页 |
3.3.2 MCD4 长同源臂基因敲除盒构建 | 第49页 |
3.3.3 MCD4 等位基因的敲除 | 第49-51页 |
3.3.4 MCD4 基因重新导入结果 | 第51-52页 |
3.3.5 MCD4 基因突变株表型的研究 | 第52-55页 |
4 讨论 | 第55-59页 |
5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