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的跨文本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3-16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小兵张嘎》不同文本主题的变迁 | 第22-41页 |
第一节 小说:爱国情怀下的成长主题 | 第23-29页 |
第二节 电影:体制下的革命主题 | 第29-33页 |
第三节 电视剧:多元背景下的全民抗战 | 第33-36页 |
第四节 动画:民族精神下的英雄塑造 | 第36-41页 |
第二章 《小兵张嘎》不同文本的人物塑造 | 第41-62页 |
第一节 英雄:张嘎子——从小勇到大智 | 第42-48页 |
一、小说:嘎气十足的抗日少年 | 第42-44页 |
二、电影:硬气十足的革命少年 | 第44-45页 |
三、电视剧:足智多谋的侠义少年 | 第45-46页 |
四、动画:智勇双全的追梦少年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帮手:从幕后到台前 | 第48-53页 |
一、胖墩:伙伴到战友的身份转变 | 第49-51页 |
二、玉英:两小无猜到患难之交的情感转变 | 第51-52页 |
三、增加的帮手——佟乐:立场的转变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恶棍:从模糊到具体 | 第53-57页 |
一、胖翻译:见风使舵的两面派 | 第54-56页 |
二、斋藤:老奸巨猾的伪善者 | 第56-57页 |
第四节 赠与者:从崇高走下神坛 | 第57-62页 |
第三章 《小兵张嘎》不同文本的叙事策略 | 第62-86页 |
第一节 叙事情节 | 第62-70页 |
一、情感成分日益加重 | 第63-68页 |
二、人物关系更加对立 | 第68-70页 |
第二节 叙事节奏 | 第70-81页 |
一、节奏与时空 | 第70-79页 |
二、节奏与事件 | 第79-81页 |
第三节 叙事视角 | 第81-86页 |
一、小说:全知视角与不定式聚焦 | 第81-84页 |
二、影视:零聚焦型叙事视角 | 第84-86页 |
第四章 《小兵张嘎》不同文本的修辞与符号 | 第86-97页 |
第一节 修辞 | 第86-92页 |
一、隐喻 | 第87-90页 |
二、象征:枪与成熟男性世界 | 第90-92页 |
第二节 符号 | 第92-97页 |
一、人物形象符号的强化 | 第93-94页 |
二、暴力符号的削弱 | 第94-97页 |
结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