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红岩》的主题变迁 | 第18-34页 |
第一节 小说《红岩》:集体英雄主义精神的逐步生成 | 第19-23页 |
一、主题在小说的成书过程中逐渐明确 | 第19-21页 |
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的凸显 | 第21-23页 |
第二节 电影《烈火中永生》:革命现实主义的悲壮颂歌 | 第23-25页 |
第三节 1999版电视剧《红岩》:初探人性的英雄颂歌 | 第25-28页 |
第四节 21世纪两版电视剧:女性话语下的英雄主义 | 第28-31页 |
一、英雄主义主题的延续 | 第28-29页 |
二、消费主义下的女性话语 | 第29-31页 |
总结:主题的变迁与红色经典的价值意义 | 第31-34页 |
第二章 不同文本的人物塑造 | 第34-61页 |
第一节 江姐:从温和镇定到女人味十足 | 第34-44页 |
一、小说:英雄群像中温和平静的江姐 | 第34-36页 |
二、电影:主角之一的乐观镇静的江姐 | 第36-39页 |
三、1999版电视剧:成熟刚强的江姐 | 第39-40页 |
四、21世纪两版电视剧:多元化的江姐 | 第40-43页 |
五、时代语境中的革命主体塑造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刘思扬:小资情调的演变 | 第44-49页 |
一、小说:革命英雄的成长 | 第44-46页 |
二、电影:小资产阶级的缺场 | 第46页 |
三、1999版电视剧:成熟稳重的革命英雄 | 第46-48页 |
四、电视剧《烈火红岩》:浪漫情调的革命英雄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反面人物:从单一走向多元 | 第49-61页 |
一、国民党特务头子:从自利兽性到个性多面 | 第49-55页 |
二、叛徒:从个人主义到复杂人性 | 第55-61页 |
第三章 不同文本的叙事策略 | 第61-80页 |
第一节 叙事视点与视角 | 第61-70页 |
一、“视点”与“聚焦”的变化 | 第62-67页 |
二、视点、视角与权力话语 | 第67-70页 |
第二节 叙事情节 | 第70-80页 |
一、英雄情感的回归 | 第71-78页 |
二、真实性与叙述 | 第78-80页 |
第四章 不同文本的修辞与符号 | 第80-103页 |
第一节 修辞 | 第80-95页 |
一、不同文本中的象征修辞 | 第80-86页 |
二、不同文本中的隐喻修辞 | 第86-95页 |
第二节 符号 | 第95-103页 |
一、身体与符号 | 第95-99页 |
二、英雄与符号 | 第99-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附录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