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9-31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9-24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9-21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 | 第21-23页 |
三、纪录片叙事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4-31页 |
一、影视叙事学理论 | 第24-26页 |
二、影视叙事心理学 | 第26-28页 |
三、纪录片创作理论 | 第28-31页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叙事特色 | 第31-35页 |
第一节 以有形的方式记录无形的遗产 | 第31-33页 |
一、故事化 | 第31-32页 |
二、可视化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以传承人为叙事载体,凸显文化魅力 | 第33-35页 |
一、鲜明的人物形象 | 第33-34页 |
二、有吸引力的文化主题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叙事语言 | 第35-43页 |
第一节 画面语言的运用 | 第35-37页 |
一、运用造型艺术,提高画面的美感 | 第35-36页 |
二、动态调整景别,表现人物动作特征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声音语言 | 第37-40页 |
一、适时运用同期,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 | 第37-38页 |
二、恰当运用解说词,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 第38页 |
三、运用音乐、音响,渲染情绪和气氛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声音与画面关系的处理 | 第40-43页 |
一、以声画合一的方式,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场景 | 第40页 |
二、以声画对位的方式,揭示人物情节和矛盾冲突 | 第40-41页 |
三、以声画分离的方式,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叙事节奏的把控 | 第43-49页 |
第一节 运用核心故事、细节和悬念增强内部节奏张力 | 第43-45页 |
一、核心故事与附属事件的有机组合 | 第43-44页 |
二、细节的抓取 | 第44-45页 |
三、悬念的设置 | 第45页 |
第二节 运用影视技巧提高外部节奏吸引力 | 第45-47页 |
一、镜头运动形成节奏 | 第46页 |
二、镜头剪辑形成节奏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的和谐统一 | 第47-49页 |
一、内部节奏通过外部节奏来表现 | 第47-48页 |
二、外部节奏以内部节奏为依据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 第49-56页 |
第一节 根据文化主题,确立叙事结构 | 第49-52页 |
一、渐进式结构适宜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 | 第49-50页 |
二、板块式并列结构适宜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 | 第50-52页 |
第二节 根据人物特征灵活切换叙事的视角 | 第52-56页 |
一、全知式视角用于背景交代和客观说明 | 第52-53页 |
二、外焦点叙事视角增强客观性和真实性 | 第53页 |
三、限知视角引导受众逐步深入文化主题 | 第53-5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第一节 总结与不足 | 第56-57页 |
一、研究总结 | 第56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指尖上的面塑》导演阐述 | 第62-65页 |
附录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指尖上的面塑》脚本 | 第65-67页 |
附录三: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