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1页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本领域研究之文献回顾与资料检索 | 第20-34页 |
一、文献回顾 | 第20-30页 |
(一)、专著类 | 第20-26页 |
(二)、论文类 | 第26-30页 |
二、资料检索 | 第30-34页 |
(一)、文献资料 | 第30-33页 |
(二)、图像及实物资料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一、文献与图像、实物的互证 | 第34-36页 |
二、研究与分析 | 第36-37页 |
三、纵横向线索交叉梳理 | 第37-38页 |
第四节 研究的范围、内容与创新点 | 第38-41页 |
一、研究的范围 | 第38-39页 |
二、研究的内容 | 第39页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39-41页 |
第二章 补服的由来及相关概念 | 第41-73页 |
第一节 补服以及补子的概念 | 第41-58页 |
一、前人所叙之补服概念 | 第41-42页 |
二、补子的名称及由来 | 第42-56页 |
(一)、动物纹样与官员职司相联系的前朝记载 | 第42-44页 |
(二)、元代胸背 | 第44-45页 |
(三)、元、唐两代服制对于明代官服的影响 | 第45-46页 |
(四)、补子名称的变化 | 第46-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二节 品服之外的补服 | 第58-73页 |
一、品服之外的补服概念划分 | 第58-59页 |
二、前人的研究 | 第59-60页 |
三、品服之外的补服 | 第60-73页 |
(一)、明代 | 第60-64页 |
(二)、大顺朝 | 第64页 |
(三)、清代 | 第64-73页 |
第三章 补服制度的确立与修正 | 第73-114页 |
第一节 明代的补服制度 | 第73-85页 |
一、明代补服制度的确立 | 第73-78页 |
(一)、确立原因分析 | 第73-76页 |
(二)、官员用补子的定制时间、相关规定 | 第76-77页 |
(三)、明代其他服饰上使用的补子及相关花样 | 第77-78页 |
二、明代几次关于品官花样的修正 | 第78-85页 |
第二节 清代补服制度的确定及几次纹样规定的修正 | 第85-109页 |
一、后金定制 | 第86-91页 |
二、崇德年间、顺治初年服制的发展 | 第91-98页 |
三、清王朝补服制度的确立以及几次关于补纹的修正 | 第98-109页 |
小结 | 第109-114页 |
第四章 明清补服及补子形制的差别 | 第114-173页 |
第一节 补服 | 第114-131页 |
一、款式 | 第114-125页 |
(一)、明代 | 第114-118页 |
(二)、清代 | 第118-125页 |
二、色彩 | 第125-127页 |
(一)、明代 | 第125-126页 |
(二)、清代 | 第126-127页 |
三、其他 | 第127-131页 |
(一)、清代 | 第127-130页 |
(二)、明清时期之异同 | 第130-131页 |
第二节 补子 | 第131-170页 |
一、补子外形 | 第131-135页 |
二、纹样 | 第135-165页 |
三、规格 | 第165-170页 |
小结 | 第170-173页 |
第五章 清代补服的穿着规定 | 第173-201页 |
第一节 补服的穿着场合 | 第173-182页 |
一、史料所载穿着补服之"五礼"的场合 | 第174-181页 |
(一) 吉礼 | 第174-176页 |
(二) 嘉礼 | 第176-178页 |
(三) 军礼 | 第178-179页 |
(四) 宾礼 | 第179-181页 |
(五) 补服依礼着装的注意点 | 第181页 |
二、临时发布的补服穿着条例 | 第181-182页 |
三、其他需要着补服的场合 | 第182页 |
第二节 补服穿着违例的处理与违例现象 | 第182-192页 |
一、补服穿着违例的处理 | 第182-185页 |
二、补服穿着的违例现象 | 第185-190页 |
三、补子穿着僭越现象原因分析 | 第190-192页 |
第三节 补服穿着的季节性 | 第192-199页 |
一、补服季节分制的可能性 | 第192-195页 |
二、补服按照季节穿用的部分规定 | 第195-199页 |
小结 | 第199-201页 |
第六章 补服的套穿组成 | 第201-231页 |
第一节 吉服 | 第201-218页 |
一、吉服袍——蟒袍 | 第201-209页 |
二、吉服用领 | 第209-211页 |
三、其他相应配件 | 第211-216页 |
四、补服作为吉服的套穿组成 | 第216-218页 |
第二节 礼服 | 第218-230页 |
一、礼服袍——朝服 | 第218-221页 |
二、礼服领——披领 | 第221-225页 |
三、其他相应配件 | 第225-227页 |
四、补服作为礼服的套穿组成 | 第227-230页 |
小结 | 第230-23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231-238页 |
参考文献 | 第238-242页 |
论文图目录 | 第242-246页 |
论文表目录 | 第246-247页 |
论文图表目录 | 第247-248页 |
附录 | 第248-268页 |
清代翎顶之制的几次修订 | 第248-249页 |
清代披领之制的几次修订 | 第249-251页 |
崇德元年至乾隆十二年(1636—1747)清代朝冠制度的几次修订 | 第251-253页 |
明清补子尺寸比较之补子来源 | 第253-268页 |
东华大学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表 | 第268-270页 |
致谢 | 第2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