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僧肇的般若学思想看玄学和佛学的会通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1章 僧肇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3-19页 |
1.1 时代背景 | 第13-14页 |
1.2. 般若学的传入及发展 | 第14-19页 |
第2章 僧肇以前般若学和玄学的会通 | 第19-27页 |
1.1 初传时期般若学与老庄哲学的关系 | 第19-21页 |
1.2 六家七宗与玄学的交涉 | 第21-27页 |
1.1.1 本无宗 | 第21-22页 |
1.1.2 即色宗 | 第22-24页 |
1.1.3 心无宗 | 第24-27页 |
第3章 僧肇的般若学思想 | 第27-43页 |
1.1 僧肇对印度龙树中观哲学的吸收 | 第27-29页 |
1.1.1 二者时间观念上的一致性 | 第27-28页 |
1.1.2 僧肇对龙树“空”义的继承 | 第28-29页 |
1.1.3 僧肇对龙树涅槃观念的吸收 | 第29页 |
1.2 《肇论》中体现的般若学思想 | 第29-43页 |
1.2.1 《物不迁论》 | 第30-33页 |
1.2.2 《不真空论》 | 第33-37页 |
1.2.3 《般若无知论》 | 第37-39页 |
1.2.4 《涅槃无名论》 | 第39-43页 |
第4章 僧肇和玄学的交涉问题 | 第43-61页 |
1.1 王弼等言体用、本末与僧肇的即体即用 | 第44-46页 |
1.2 得意忘象、寄言出意与般若无知 | 第46-49页 |
1.3 郭象的无对待心与僧肇的相即相待的思维模式 | 第49-52页 |
1.4 郭象的无心顺物义与僧肇的无知而知之圣心 | 第52-57页 |
1.4.1 郭象的圣人理论 | 第52-54页 |
1.4.2 僧肇和郭象有关圣人理论之交涉 | 第54-57页 |
1.5 僧肇般若学与六家七宗在玄佛会通上的异同 | 第57-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