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哲学基本问题论文--价值论论文

人的存在方式和家庭价值观的嬗变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1.3 研究方法第15页
    1.4 难点与创新第15-17页
第二章 家庭与家庭价值观的内涵第17-23页
    2.1 “家”与“庭”的发生学探微第17-18页
    2.2 家庭价值观的内涵第18-20页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家庭”的论述第20-23页
第三章 历时性视域下的传统家庭价值观第23-33页
    3.1 建立在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上的家庭价值观第23-27页
        3.1.1 古代社会家庭的演变第23-25页
        3.1.2 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形成第25-27页
    3.2 建立在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上的家庭价值观第27-33页
        3.2.1 资本主义社会家庭价值观以及马克思对此的批判第28-30页
        3.2.2 中国近代社会家庭价值观的变化第30-33页
第四章 共时性视域下的当代家庭价值观第33-49页
    4.1 当代家庭发展样态第33-36页
        4.1.1 新兴的家庭模式第33-34页
        4.1.2 当代家庭价值观的变化第34-36页
    4.2 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阐述家庭价值观面临的挑战第36-49页
        4.2.1 生产方式第36-39页
        4.2.2 交往方式第39-43页
        4.2.3 生活方式第43-45页
        4.2.4 精神生活第45-49页
第五章 家庭价值观发展趋势:符号化第49-65页
    5.1 家庭价值观符号化的涵义第49-51页
    5.2 符号化家庭价值观的结构特征第51-55页
        5.2.1 象征性第51-52页
        5.2.2 主体交互性第52-54页
        5.2.3 继承性第54-55页
    5.3 符号化家庭价值观的社会功能第55-58页
        5.3.1 家庭引导现代人走出认同困境第55-56页
        5.3.2 家庭减缓现代社会风险对人的冲击第56-58页
    5.4 符号化家庭价值观的意义第58-65页
        5.4.1 符号化的家庭文化在存在论意义上凸显家庭价值第58-60页
        5.4.2 家庭价值观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价值圆融第60-62页
        5.4.3 家庭价值观是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人们所达成的价值共识第62-65页
结语第65-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僧肇的般若学思想看玄学和佛学的会通
下一篇:镇江地区六朝墓葬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