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2-32页 |
2.1 我国企业跨境并购的相关概述 | 第22-29页 |
2.1.1 跨境并购的概念及特点 | 第22-27页 |
2.1.2 我国企业跨境并购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2.1.3 我国企业跨境并购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2.2 跨境并购的动因理论 | 第29-30页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第29-30页 |
2.2.2 市场势力理论 | 第30页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第30页 |
2.2.4 快速发展理论 | 第30页 |
2.3 跨境并购的融资理论 | 第30-32页 |
2.3.1 MM理论 | 第30-31页 |
2.3.2 权衡理论 | 第31页 |
2.3.3 优序融资理论 | 第31-32页 |
第3章 艾派克跨境并购Lexmark的案例介绍 | 第32-41页 |
3.1 艾派克并购Lexmark的案例背景及特点 | 第32-35页 |
3.1.1 艾派克并购Lexmark的案例背景 | 第32-33页 |
3.1.2 艾派克并购Lexmark的案例特点 | 第33-35页 |
3.2 艾派克及Lexmark的公司介绍 | 第35-37页 |
3.2.1 艾派克公司介绍 | 第35-36页 |
3.2.2 Lexmark公司介绍 | 第36-37页 |
3.3 艾派克并购Lexmark过程回顾 | 第37-41页 |
第4章 艾派克跨境并购Lexmark的案例分析 | 第41-60页 |
4.1 艾派克并购Lexmark的动因分析 | 第41-42页 |
4.1.1 获取Lexmark先进技术实现产业升级 | 第41-42页 |
4.1.2 提升品牌价值跻身世界一流打印行业 | 第42页 |
4.1.3 走出去战略实现全球布局 | 第42页 |
4.2 艾派克并购Lexmark的融资方式分析 | 第42-47页 |
4.2.1 大股东借款与公司贷款双管齐下 | 第43-44页 |
4.2.2 利用A股高估值将股权质押用到极致 | 第44-45页 |
4.2.3 大规模的私募可交换债券 | 第45-47页 |
4.2.4 联合私募基金协同杠杆收购 | 第47页 |
4.3 艾派克并购Lexmark的整合分析 | 第47-52页 |
4.3.1 文化整合 | 第47-50页 |
4.3.2 业务整合 | 第50-51页 |
4.3.3 战略整合 | 第51页 |
4.3.4 技术整合 | 第51-52页 |
4.4 艾派克并购Lexmark后的绩效分析 | 第52-60页 |
4.4.1 偿债能力分析 | 第52-54页 |
4.4.2 盈利能力分析 | 第54-56页 |
4.4.3 营运能力分析 | 第56-57页 |
4.4.4 发展能力分析 | 第57-60页 |
第5章 艾派克跨境并购Lexmark的启示及思考 | 第60-64页 |
5.1 艾派克并购Lexmark的成功经验 | 第60-61页 |
5.1.1 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募集约40亿美元并购资金 | 第60页 |
5.1.2 大股东先私募可交换债券再借给艾派克抓住了机遇 | 第60页 |
5.1.3 利用多层交易结构实现杠杆融资 | 第60页 |
5.1.4 采用反三角式的交易模式收购 | 第60-61页 |
5.1.5 并购后拟出售ES业务缓解艾派克资金压力 | 第61页 |
5.1.6 并购前文化审查为文化整合提供便利 | 第61页 |
5.2 企业跨境并购的建议 | 第61-64页 |
5.2.1 选择合适的并购标的借此实现全面升级 | 第61-62页 |
5.2.2 实行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告别单一 | 第62页 |
5.2.3 利用灵活的交易模式降低风险 | 第62页 |
5.2.4 严格控制借款人杠杆率降低风险 | 第62页 |
5.2.5 企业在跨境并购前做充分的文化调查 | 第62页 |
5.2.6 组建跨文化培训体系对员工跨文化培训 | 第62-6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4-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