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1.2.1 创客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1.2.2 空间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2.3 研究现状的评析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创客教育的内涵 | 第23-24页 |
2.1.2 3D数字建模的内涵 | 第24页 |
2.1.3 空间能力的内涵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支持空间能力发展的3D数字建模课教学模式构建 | 第28-37页 |
3.1 创客教育理念的内涵 | 第28页 |
3.2 创客教育理念对教学要求的分析 | 第28-29页 |
3.3 创客教育理念下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 | 第29-31页 |
3.3.1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 第29-30页 |
3.3.2 开放性原则 | 第30页 |
3.3.3 统一化与多样性原则 | 第30-31页 |
3.4 创客教育理念下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31-37页 |
3.4.1 创客教育理念下典型教学模式的分析 | 第31-35页 |
3.4.2 创客教育视角下3D数字建模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支持空间能力发展的3D数字建模课教学活动实施 | 第37-51页 |
4.1 教学实验学校的选择 | 第37页 |
4.2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 第37-40页 |
4.2.1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求 | 第37-39页 |
4.2.2 三维教学目标 | 第39页 |
4.2.3 教学内容 | 第39-40页 |
4.3 学生分析 | 第40-42页 |
4.3.1 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 第40-42页 |
4.3.2 学生学习兴趣分析 | 第42页 |
4.4 教学过程实施 | 第42-51页 |
4.4.1 学生登录校网学习3D建模 | 第43-46页 |
4.4.2 学生设计3D模型 | 第46-49页 |
4.4.3 学生修改设计作品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空间能力测试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51-61页 |
5.1 空间能力测试数据收集 | 第51-53页 |
5.1.1 效果验证思路 | 第51页 |
5.1.2 空间能力测试数据收集 | 第51-53页 |
5.1.3 空间能力测试题评分标准 | 第53页 |
5.2 空间能力的发展特点 | 第53-55页 |
5.3 空间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 | 第55-57页 |
5.4 空间能力发展与3D数字建模之间的关系 | 第57-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1-62页 |
6.1.1 研究的成果 | 第61页 |
6.1.2 研究的不足 | 第61-6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注释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空间能力测试题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