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方法论意义 | 第10页 |
1.2.3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0-11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1-15页 |
2.1 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11-12页 |
2.1.1 定义 | 第11页 |
2.1.2 模式 | 第11-12页 |
2.2 跨文化敏感度 | 第12-13页 |
2.2.1 含义 | 第12页 |
2.2.2 特点 | 第12-13页 |
2.2.3 测量工具 | 第13页 |
2.3 文化负载词汇 | 第13-15页 |
2.3.1 文化的定义 | 第13-14页 |
2.3.2 文化与词汇的关系 | 第14页 |
2.3.3 文化负载词汇的定义 | 第14页 |
2.3.4 文化负载词汇的分类 | 第14-15页 |
3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3.1 国外跨文化敏感度与英语文化负载词汇习得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3.2 国内跨文化敏感度与英语文化负载词汇习得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3.3 对现有研究的述评 | 第17-18页 |
4 研究设计 | 第18-29页 |
4.1 研究问题 | 第18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4.3 研究方法及过程 | 第19-20页 |
4.3.1 调查法 | 第19页 |
4.3.2 访谈法 | 第19页 |
4.3.3 课堂观察法 | 第19-20页 |
4.4 研究工具 | 第20-28页 |
4.4.1 初中生跨文化敏感度量表 | 第20-23页 |
4.4.2 初中英语文化负载词汇测试卷 | 第23-28页 |
4.4.3 访谈提纲与课堂观察编码表 | 第28页 |
4.5 数据收集与统计 | 第28-29页 |
4.5.1 调查数据 | 第28-29页 |
4.5.2 访谈数据 | 第29页 |
4.5.3 课堂观察数据 | 第29页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9-38页 |
5.1 初中生跨文化敏感度实际情况分析 | 第30-31页 |
5.2 初中生英语文化负载词汇习得水平的现状分析 | 第31-33页 |
5.3 跨文化敏感度与英语文化负载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的分析 | 第33-34页 |
5.4 研究结果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 第34-38页 |
5.4.1 跨文化敏感度的提升 | 第36-37页 |
5.4.2 提升英语文化负载词汇的习得效果 | 第37-38页 |
6 结论 | 第38-41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6.1.1 当前初中生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水平 | 第38页 |
6.1.2 当前初中生英语文化负载词汇习得水平偏低 | 第38-39页 |
6.1.3 初中生跨文化敏感度与英语文化负载词汇习得具有正相关性 | 第39页 |
6.2 本项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9-40页 |
6.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