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红芪多糖3的荧光标记及其药动学和芥辛化痰通窍巴布剂的药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红芪概况第12页
    1.2 红芪多糖研究概况第12-16页
        1.2.1 提取方法第12-13页
        1.2.2 分离纯化第13页
        1.2.3 结构分析第13-14页
        1.2.4 结构修饰第14页
        1.2.5 药理活性第14-16页
    1.3 多糖药代动力学概况第16页
    1.4 荧光标记研究概况第16-18页
        1.4.1 常用的荧光染料第16-17页
        1.4.2 荧光标记后的检测技术第17页
        1.4.3 多糖荧光标记的原理及应用第17-18页
    1.5 中药巴布剂研究概况第18-19页
        1.5.1 基本结构第18页
        1.5.2 基质组成第18-19页
        1.5.3 制备工艺第19页
        1.5.4 质量评价研究第19页
    1.6 芥辛化痰通窍巴布剂处方组成分析第19-20页
    1.7 立体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HPS3的FITC标记及其药动学研究第21-32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仪器、材料与动物第21-22页
        2.2.1 仪器第21页
        2.2.2 材料第21页
        2.2.3 动物第21-22页
    2.3 实验方法第22-24页
        2.3.1 HPS3的提取及纯化第22页
        2.3.2 HPS3-FITC荧光标记物的制备第22页
        2.3.3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和荧光分光光谱扫描分析第22页
        2.3.4 HPS3-FITC中FITC取代度的测定第22-23页
        2.3.5 HPS3-FITC和FITC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以心脏为例)第23页
        2.3.6 生物样品采集及处理第23页
        2.3.7 数据处理第23-24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4-30页
        2.4.1 HPS3的总糖含量第24页
        2.4.2 HPS3-FITC的合成第24页
        2.4.3 荧光分光光谱分析第24-25页
        2.4.4 FITC取代度的测定第25-26页
        2.4.5 HPS3-FITC和FITC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第26-28页
        2.4.6 血浆药代动力学研究第28-30页
        2.4.7 组织分布及靶向性研究第30页
    2.5 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HPS3的ANTS标记及其药动学研究第32-41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仪器、材料与动物第32-33页
        3.2.1 仪器第32页
        3.2.2 材料第32页
        3.2.3 动物第32-33页
    3.3 实验方法第33-35页
        3.3.1 HPS3-ANTS荧光标记产物的制备第33页
        3.3.2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和荧光分光光谱扫描分析第33页
        3.3.3 HPS3-ANTS的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分析第33页
        3.3.4 荧光取代度测定第33页
        3.3.5 小鼠血浆及各组织中HPS3-ANTS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3-34页
        3.3.6 生物样品采集及处理第34-35页
        3.3.7 数据处理第3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5-40页
        3.4.1 HPS3-ANTS荧光标记物的制备第35页
        3.4.2 荧光分光光谱分析第35-36页
        3.4.3 HPS3-ANTS的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分析第36页
        3.4.4 HPS3-ANTS中ANTS取代度的测定第36-37页
        3.4.5 方法学考察第37-39页
        3.4.6 血浆药代动力学研究第39-40页
        3.4.7 组织分布和靶向性研究第40页
    3.5 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芥辛化痰通窍巴布剂提取工艺研究第41-47页
    4.1 仪器和材料第41页
        4.1.1 仪器第41页
        4.1.2 材料第41页
    4.2 实验方法第41-43页
        4.2.1 细辛挥发油提取工艺筛选第41页
        4.2.2 炙白芥子、延胡索、甘遂醇提工艺筛选第41-42页
        4.2.3 验证试验第42页
        4.2.4 延胡索乙素的测定第42-4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3-45页
        4.3.1 细辛挥发油提取工艺筛选第43页
        4.3.2 炙白芥子、延胡索、甘遂提取工艺筛选第43页
        4.3.3 验证实验第43-44页
        4.3.4 方法学考察结果第44-45页
    4.4 小结第45-47页
第五章 芥辛化痰通窍巴布剂制剂工艺研究第47-50页
    5.1 仪器和材料第47页
        5.1.1 仪器第47页
        5.1.2 材料第47页
    5.2 实验方法第47-48页
        5.2.1 芥辛化痰通窍巴布剂的基质组成确定第47页
        5.2.2 基质配比的优化第47-48页
        5.2.3 验证试验第48页
        5.2.4 制剂工艺第4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48-49页
        5.3.1 正交试验结果与方差分析第48-49页
        5.3.2 验证试验第49页
    5.4 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芥辛化痰通窍巴布剂质量标准研究第50-58页
    6.1 仪器与材料第50页
        6.1.1 仪器第50页
        6.1.2 材料第50页
    6.2 实验内容与结果第50-57页
        6.2.1 薄层鉴别第50-53页
        6.2.2 含量测定第53-57页
    6.3 小结第57-5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58-60页
    7.1 结论第58-59页
    7.2 工作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用外翻肠囊法研究甘草炮制对巴戟天中环烯醚萜类成分吸收特征的影响
下一篇:壁虎粗多肽抑制肝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