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身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佛教修身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9-16页 |
第一节 对十二因缘内容的讨论 | 第9-12页 |
第二节 对四谛学说的讨论 | 第12-16页 |
第二章《楞伽经》中的修身思想 | 第16-39页 |
第一节 对心识与藏识分析 | 第17-21页 |
第二节 关于渐修和顿修法门的讨论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对五种性与一阐提的相关讨论 | 第22-26页 |
第四节 三自性与二无我 | 第26-29页 |
第五节 对成就四法的内容讨论 | 第29-31页 |
第六节 关于四种禅的思考 | 第31-33页 |
第七节 关于涅槃的讨论 | 第33-35页 |
第八节 宗通与说通 | 第35-36页 |
第九节 计着相续 | 第36-37页 |
第十节 总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金刚经》中的修身思想 | 第39-54页 |
第一节 对云何应住的思考 | 第40-46页 |
一、菩萨应如何行于布施 | 第40-45页 |
二、云何应住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对云何降伏其心的思考 | 第46-52页 |
一、关于几个范畴的讨论 | 第47-51页 |
二、再次提问 | 第51-52页 |
第三节 总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圆觉经》中的修身思想 | 第54-73页 |
第一节 修行而成就佛果所应具有的前提 | 第55-59页 |
一、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 第55-56页 |
二、以幻修幻 | 第56-57页 |
三、本来成佛 | 第57-59页 |
第二节 止、观、禅的含义及二十五清净定轮 | 第59-71页 |
一、止、观、禅的含义 | 第59-63页 |
二、对二十五清净定轮的分析 | 第63-71页 |
第三节 总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佛教修身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73-85页 |
第一节 正视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 | 第73-77页 |
一、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市场” | 第73-74页 |
二、宗教信仰与迷信关系的分析 | 第74-75页 |
三、如何处理佛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 | 第75-77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个案基于佛教修身观的研究 | 第77-85页 |
一、对亲情暴力犯罪的解读 | 第77-80页 |
二、对明星涉毒案件的解读 | 第80-81页 |
三、关于学术风气和学术剽窃的讨论 | 第81-85页 |
结束语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个人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