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序言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写表 | 第14-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0页 |
1.1 三氯乙烯污染 | 第19-23页 |
1.1.1 三氯乙烯的物理化学特性 | 第19-20页 |
1.1.2 三氯乙烯的水体污染来源及现状 | 第20-23页 |
1.1.3 三氯乙烯污染的危害 | 第23页 |
1.2 水体三氯乙烯污染的治理 | 第23-27页 |
1.2.1 水体三氯乙烯的物理化学治理 | 第23-25页 |
1.2.2 水体三氯乙烯的微生物治理 | 第25-27页 |
1.3 三氯乙烯微生物还原脱氯的研究进展 | 第27-37页 |
1.3.1 三氯乙烯还原脱氯菌 | 第27-30页 |
1.3.2 微生物三氯乙烯还原脱氯机理 | 第30-32页 |
1.3.3 三氯乙烯还原脱氯过程的微生物协同作用 | 第32-34页 |
1.3.4 电子供体对三氯乙烯还原脱氯的影响 | 第34-35页 |
1.3.5 三氯乙烯还原脱氯过程的其它环境影响因子 | 第35-37页 |
1.4 三氯乙烯与高氯酸盐的复合污染 | 第37-38页 |
1.4.1 高氯酸盐的污染状况 | 第37-38页 |
1.4.2 三氯乙烯与共存污染物的相互作用 | 第38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不同电子供体添加下产甲烷菌和产乙酸菌对TCE还原脱氯的影响 | 第40-58页 |
2.1 引言 | 第4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6页 |
2.2.1 脱氯菌群的描述 | 第40-41页 |
2.2.2 电子供体影响批次实验的准备 | 第41-42页 |
2.2.3 产甲烷菌抑制实验 | 第42-43页 |
2.2.4 化学分析 | 第43页 |
2.2.5 基于分子水平分析微生物生态 | 第43-45页 |
2.2.6 电子分配 | 第45-4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7页 |
2.3.1 菌群的功能 | 第46-49页 |
2.3.2 产甲烷菌与TCE还原的关系 | 第49-54页 |
2.3.3 产乙酸菌与TCE还原的关系 | 第54-55页 |
2.3.4 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55-57页 |
2.4 总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1,1,1-三氯乙烷和三氯卡班对TCE降解菌还原脱氯的影响 | 第58-74页 |
3.1 引言 | 第5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3.2.1 TCE-还原菌群的描述 | 第58页 |
3.2.2 TCA和TCC对TCE还原菌群的影响 | 第58-59页 |
3.2.3 化学分析 | 第59-60页 |
3.2.4 电子当量分配计算 | 第60页 |
3.2.5 分子生物学实验 | 第60-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2页 |
3.3.1 TCC和TCA对TCE还原脱氯的影响 | 第61-65页 |
3.3.2 电子供体的分配 | 第65-67页 |
3.3.3 功能基因的丰度 | 第67-70页 |
3.3.4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70-72页 |
3.4 总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高氯酸盐降解菌群的TCE还原能力研究 | 第74-88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4-78页 |
4.2.1 高氯酸盐降解菌的描述 | 第74-75页 |
4.2.2 PRTB菌群的富集和脱氯活性的表征 | 第75-76页 |
4.2.3 氧气对PRTB菌群脱氯活性的影响 | 第76页 |
4.2.4 化学分析 | 第76-77页 |
4.2.5 分子分析 | 第77-7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7页 |
4.3.1 PRTB菌群的富集 | 第78-80页 |
4.3.2 氧气对TCE还原脱氯的影响 | 第80-82页 |
4.3.3 Dehalococcoides菌的富集和还原脱卤酶基因 | 第82-83页 |
4.3.4 电子供体利用情况 | 第83-85页 |
4.3.5 菌群群落结构 | 第85-87页 |
4.4 总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PRTB菌群中三氯乙烯和商氯酸盐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88-103页 |
5.1 引言 | 第8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8-92页 |
5.2.1 高氯酸盐和TCE-还原菌群的描述 | 第89页 |
5.2.2 高氯酸盐对TCE还原菌群的影响 | 第89-90页 |
5.2.3 TCE对高氯酸盐还原菌的影响 | 第90页 |
5.2.4 PRTB菌群中高氯酸盐和TCE的同时还原 | 第90页 |
5.2.5 化学分析 | 第90-91页 |
5.2.6 分子分析 | 第91-9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2页 |
5.3.1 高氯酸盐和TCE生物还原的相互作用 | 第92-96页 |
5.3.2 电子供体的利用 | 第96-98页 |
5.3.3 高氯酸盐还原过程产生的氧气 | 第98-99页 |
5.3.4 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99-102页 |
5.4 总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8页 |
个人简介 | 第128-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9-130页 |
一、发表论文 | 第129-130页 |
二、获得奖励情况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