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1-12页 |
1.1.1 教育技术学专业举办情况 | 第11页 |
1.1.2 学者的看法 | 第11-12页 |
1.1.3 学生的困惑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明确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 | 第12页 |
1.2.2 探索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 | 第12-13页 |
1.2.3 分析实践内容,探讨实训方案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过程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过程 | 第13-14页 |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4-15页 |
1.4.1 调查研究法 | 第14页 |
1.4.2 个案研究法 | 第14页 |
1.4.3 实地研究法 | 第14-15页 |
2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1页 |
2.1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需求分析 | 第15页 |
2.1.1 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社会背景 | 第15页 |
2.1.2 市场需求 | 第15页 |
2.2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定位 | 第15-16页 |
2.2.1 定性:教育与技术的契合 | 第15-16页 |
2.2.2 定向:教学人员、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并重 | 第16页 |
2.2.3 定格:高职专科及非师范共存 | 第16页 |
2.3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 第16-17页 |
2.3.1 教学工作 | 第16页 |
2.3.2 教辅工作 | 第16-17页 |
2.3.3 其他涉及电化教育的工作 | 第17页 |
2.4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能力 | 第17-18页 |
2.4.1 专业基础能力 | 第17页 |
2.4.2 师范基本素质 | 第17页 |
2.4.3 专业基本技能 | 第17-18页 |
2.4.4 应用与创新能力 | 第18页 |
2.4.5 社会责任 | 第18页 |
2.5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 第18-19页 |
2.5.1 课程模块及其课程 | 第18-19页 |
2.5.2 课程体系优化 | 第19页 |
2.6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实践体系 | 第19-21页 |
2.6.1 实践内容 | 第19-20页 |
2.6.2 实训基地建设 | 第20页 |
2.6.3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实习 | 第20-21页 |
3 合作民族师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个案分析 | 第21-33页 |
3.1 合作民族师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举办总体情况 | 第21页 |
3.2 合作民族师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情况 | 第21-24页 |
3.2.1 教学内容改革 | 第21-22页 |
3.2.2 课程体系改革 | 第22-24页 |
3.3 合作民族师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现行培养方案分析 | 第24-27页 |
3.3.1 培养目标 | 第24页 |
3.3.2 培养规格 | 第24页 |
3.3.3 课程结构比例 | 第24-25页 |
3.3.4 专业课程 | 第25-27页 |
3.3.5 职业课程 | 第27页 |
3.4 合作民族师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现状 | 第27-28页 |
3.4.1 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建设 | 第27-28页 |
3.4.2 实验教学 | 第28页 |
3.5 合作民族师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 | 第28-33页 |
3.5.1 分布情况 | 第28-29页 |
3.5.2 就业情况 | 第29-30页 |
3.5.3 工作情况 | 第30-31页 |
3.5.4 调查结论 | 第31-33页 |
4 甘肃省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改革研究 | 第33-60页 |
4.1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及现状的启示及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4.1.1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及现状的启示 | 第33-34页 |
4.1.2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及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4.2 甘肃省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改革思路 | 第36-38页 |
4.2.1 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分类发展 | 第37页 |
4.2.2 培养目标指向明确 | 第37-38页 |
4.2.3 专业方向因地制宜 | 第38页 |
4.2.4 课程体系各有侧重 | 第38页 |
4.3 甘肃省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系统设计 | 第38-50页 |
4.3.1 甘肃省民族地区教育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 第39-40页 |
4.3.2 设计培养目标 | 第40-41页 |
4.3.3 确定培养规格 | 第41-42页 |
4.3.4 构建课程体系 | 第42-46页 |
4.3.5 做出课程安排 | 第46-50页 |
4.4 甘肃省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民族特色 | 第50-57页 |
4.4.1 培养少数民族教育技术人才的招生方式 | 第50-52页 |
4.4.2 为民族地区培养教育技术人才的就业政策 | 第52-53页 |
4.4.3 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结构 | 第53-54页 |
4.4.4 确立双语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 第54-55页 |
4.4.5 构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 第55-57页 |
4.5 甘肃省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发展建议 | 第57-60页 |
4.5.1 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 | 第57页 |
4.5.2 培养教育技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 第57-58页 |
4.5.3 细化教育技术之技术人才培养方向,突出人才应用性、实用性 | 第58页 |
4.5.4 利用“3+2”或“2+3”模式培养教育技术人才 | 第58-60页 |
5 结束语 | 第60-64页 |
5.1 研究的结论 | 第60页 |
5.1.1 甘肃省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改革思路 | 第60页 |
5.1.2 甘肃省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系统设计 | 第60页 |
5.1.3 甘肃省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民族特色 | 第60页 |
5.1.4 甘肃省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发展建议 | 第60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0-62页 |
5.2.1 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分类发展 | 第60-61页 |
5.2.2 从课程性质和课程类别的二维视角看待专业课程体系 | 第61页 |
5.2.3 “依附”“独立”并存,分方向设置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 | 第61-62页 |
5.3 本研究的局限 | 第62-63页 |
5.3.1 较为宏观的研究角度 | 第62页 |
5.3.2 尚未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 第62页 |
5.3.3 浅显的毕业生跟踪调查 | 第62-63页 |
5.4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5.4.1 甘肃省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研究 | 第63页 |
5.4.2 民族类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 | 第63页 |
5.4.3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 | 第63-64页 |
注释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中文部分(按拼音排序) | 第66-69页 |
英文部分(按字母排序)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8页 |
附录1: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问卷 | 第70-71页 |
附录2:甘肃省民族地区教育技术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 第71-72页 |
附录3: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 第72-78页 |
后记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