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3.1 国外关于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关于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3 国内关于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第二章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24页 |
2.1 研究的内容 | 第15-19页 |
2.1.1 核心概念 | 第15页 |
2.1.2 相关理论 | 第15-19页 |
2.1.3 研究假设 | 第19页 |
2.2 研究的方法 | 第19-24页 |
2.2.1 基本方法 | 第19-20页 |
2.2.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0-24页 |
第三章 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现状的描述 | 第24-41页 |
3.1 社会性别观念的因子提取 | 第24-28页 |
3.1.1 择偶观的因子提取 | 第24-25页 |
3.1.2 夫妻家庭职责观的因子提取 | 第25-26页 |
3.1.3 对性别的社会定位的因子提取 | 第26-28页 |
3.2 女大学生择偶观的数据分析与思考 | 第28-29页 |
3.2.1 “干得好”和“嫁得好”的两全期望 | 第28页 |
3.2.2 期待相对自由的角色行为规范 | 第28-29页 |
3.2.3 “男高女低”的择偶标准 | 第29页 |
3.3 女大学生夫妻家庭职责观的数据分析与思考 | 第29-34页 |
3.3.1 “男外女内”家庭性别分工的拉锯战 | 第30-31页 |
3.3.2 试图建立两性平等家庭地位 | 第31-33页 |
3.3.3 对父母不同的性别角色要求 | 第33-34页 |
3.4 女大学生对性别社会定位的数据分析与思考 | 第34-39页 |
3.4.1 “男强女弱”、“女强男更强”和“男女平等” | 第34-36页 |
3.4.2 职业女性的劣势地位 | 第36页 |
3.4.3 寻求广泛社会参与的途径 | 第36-38页 |
3.4.4 性别职业隔离现象的延续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社会性别观念的比较分析 | 第41-67页 |
4.1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社会性别观上的比较分析 | 第41-50页 |
4.1.1 择偶观的比较分析 | 第41-43页 |
4.1.2 夫妻家庭职责观的比较分析 | 第43-46页 |
4.1.3 对性别社会定位的比较分析 | 第46-49页 |
4.1.4 小结 | 第49-50页 |
4.2 80 后大学生与 90 后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的比较分析 | 第50-54页 |
4.3 女校与混合学校女生社会性别观念的比较分析 | 第54-58页 |
4.4 社区因素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 第58-67页 |
4.4.1 城镇和农村间社会性别观念的比较分析 | 第59-61页 |
4.4.2 福建省内与福建省外社会性别观念的比较分析 | 第61-62页 |
4.4.3 福建省内三地区间社会性别观念的比较分析 | 第62-66页 |
4.4.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7-7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7-69页 |
5.1.1 当代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的现状 | 第67页 |
5.1.2 性别因素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 第67-68页 |
5.1.3 年龄因素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 第68页 |
5.1.4 学校类型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 第68页 |
5.1.5 社区因素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 第68-69页 |
5.2 思考与不足 | 第69-71页 |
5.2.1 思考 | 第69-70页 |
5.2.2 不足与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当代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调查问卷 | 第76-80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