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论文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5-2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5-16页
    1.2 概念的界定第16页
    1.3 研究成果述评第16-20页
    1.4 研究的方法第20-21页
    1.5 史料说明第21-25页
第2章 全面抗战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体制第25-49页
    2.1 国民政府训政体制的理论来源第25-32页
        2.1.1 孙中山的党治理念第25-27页
        2.1.2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论第27-30页
        2.1.3 孙中山的革命建国三期论第30-32页
    2.2 “训政”名义下的“以党治国”第32-37页
        2.2.1 胡汉民关于“训政”的政治设计第32-33页
        2.2.2 《训政纲领》与“以党治国”原则的确立第33-37页
    2.3 训政架构下的党政关系第37-41页
        2.3.1 中央层面的党政关系第37-40页
        2.3.2 地方层面的党政关系第40-41页
    2.4 五院制政府的建立及运行第41-49页
        2.4.1 国民政府及其五院第42-45页
        2.4.2 五院制政府的实际运行第45-49页
第3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和强化第49-91页
    3.1 战时集权体制建立的原因及条件第49-58页
        3.1.1 战时集权体制建立的原因第49-50页
        3.1.2 战时集权体制建立的条件第50-58页
    3.2 南京国民政府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第58-69页
        3.2.1 国民党由合议制变成总裁制第59-61页
        3.2.2 改组军事委员会第61-64页
        3.2.3 国防最高委员会的设置第64-67页
        3.2.4 国民政府改制,赋予主席以最高权力第67-69页
    3.3 强化集权体制对社会的政治整合第69-91页
        3.3.1 强化国民党意识形态的宣传第69-77页
        3.3.2 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第77-80页
        3.3.3 控制社会团体强化思想统一第80-85页
        3.3.4 扩大国民党特务组织机构第85-91页
第4章 国民政府战时集权体制的推行第91-115页
    4.1 加强国民党在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91-99页
        4.1.1 各级党政关系的调整第91-94页
        4.1.2 扩大国民党组织规模及组建三青团第94-99页
    4.2 实行行政三联制和分层负责制第99-106页
        4.2.1 行政三联制的推行第100-103页
        4.2.2 幕僚长制度与分层负责制的实施第103-106页
    4.3 推行新县制第106-112页
        4.3.1 基层政权组织的健全第106-109页
        4.3.2 县以下各级组织机构的管理第109-112页
    4.4 监察制度的调整与扩充第112-115页
        4.4.1 监察权的扩大第112-113页
        4.4.2 监察制度的调整第113-115页
第5章 战时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的相对民主化趋势第115-145页
    5.1 相对民主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和条件第115-118页
    5.2 国民参政会的建立第118-128页
        5.2.1 国民参政会的设立第118-121页
        5.2.2 国民参政会的人员组成第121-125页
        5.2.3 国民参政会的职能及议事方式第125-128页
    5.3 国民参政会的主要活动第128-136页
        5.3.1 坚持抗日反对投降第129-131页
        5.3.2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第131-134页
        5.3.3 坚持民主反对专制第134-136页
    5.4 地方临时参议会的设立第136-145页
        5.4.1 各级临时参议会的设立第136-139页
        5.4.2 各级临时参议会的实际状况第139-145页
第6章 国民政府战时政治体制的历史考量第145-165页
    6.1 战时政治体制在战时的历史定位第145-154页
        6.1.1 战时政治体制的积极作用第145-150页
        6.1.2 战时政治体制的历史局限第150-154页
    6.2 战时政治体制对战后国民党政权的深远影响第154-165页
        6.2.1 民主与集权的游离不定第154-162页
        6.2.2 政治合法性的丧失第162-165页
结语第165-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81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81-183页
    一、作者简介第181页
    二、发表的论文第181-183页
后记第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绩效问题研究
下一篇: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