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3-3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一) 为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 第15-16页 |
(二) 为推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供参考 | 第16-17页 |
(三) 为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党政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 第17-1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8-26页 |
(一) 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义 | 第18-20页 |
(二)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第20-23页 |
(三) 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建议 | 第23-26页 |
(四) 文献述评 | 第26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一) 宏观考量与微观例证相结合 | 第28页 |
(二)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 第28页 |
(三) 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 | 第28页 |
六、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一) 预期目标 | 第28页 |
(二)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七、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第1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背景 | 第30-42页 |
1.1 现实需要 | 第30-37页 |
1.1.1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第30-32页 |
1.1.2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 第32-34页 |
1.1.3 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 第34-35页 |
1.1.4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 第35-37页 |
1.2 理论依据 | 第37-42页 |
1.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37-39页 |
1.2.2 行政组织理论 | 第39页 |
1.2.3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原则 | 第39-42页 |
第2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过程 | 第42-53页 |
2.1 推进过程 | 第42-45页 |
2.1.1 萌芽阶段(1995—2004 年) | 第42-43页 |
2.1.2 发展阶段(2005—2007 年) | 第43-44页 |
2.1.3 普及阶段(2008 年至今) | 第44-45页 |
2.2 现实状况 | 第45-53页 |
2.2.1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反响 | 第46-48页 |
2.2.2 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效果 | 第48-50页 |
2.2.3 “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与大学生“村官”项目的区别 | 第50-53页 |
第3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 | 第53-73页 |
3.1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3-65页 |
3.1.1 择业就业动机问题 | 第53-55页 |
3.1.2 自我角色定位问题 | 第55-57页 |
3.1.3 工作生活环境问题 | 第57-60页 |
3.1.4 综合实践能力问题 | 第60-62页 |
3.1.5 后续管理政策问题 | 第62-64页 |
3.1.6 法定身份确认问题 | 第64-65页 |
3.2 影响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 | 第65-73页 |
3.2.1 激励机制有盲点 | 第65-66页 |
3.2.2 价值取向有偏差 | 第66-68页 |
3.2.3 能力素质有欠缺 | 第68-69页 |
3.2.4 经费保障有困难 | 第69页 |
3.2.5 后续政策有障碍 | 第69-71页 |
3.2.6 法律依据有空白 | 第71-73页 |
第4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以吉林省为例 | 第73-86页 |
4.1 SMART 评价原则 | 第73-74页 |
4.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74-76页 |
4.3 运用SMART 原则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估吉林省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绩效 | 第76-80页 |
4.3.1 确定评价维度 | 第76-77页 |
4.3.2 构建评判集 | 第77-78页 |
4.3.3 整理评判矩阵 | 第78-79页 |
4.3.4 确定评价指标分配权数 | 第79页 |
4.3.5 得出政策实施绩效评价 | 第79-80页 |
4.4 政策实施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80-86页 |
4.4.1 农村经济发展 | 第81页 |
4.4.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 第81-82页 |
4.4.3 农民增收 | 第82-83页 |
4.4.4 乡风文明建设 | 第83-84页 |
4.4.5 村容村貌整治 | 第84页 |
4.4.6 民主管理 | 第84-86页 |
第5章 提升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绩效的对策建议 | 第86-107页 |
5.1 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政策长效机制 | 第86-93页 |
5.1.1 建立健全理念引导机制 | 第86-87页 |
5.1.2 建立健全社会推动机制 | 第87-88页 |
5.1.3 建立健全培训保障机制 | 第88-89页 |
5.1.4 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 | 第89-90页 |
5.1.5 建立健全激励扶持机制 | 第90-92页 |
5.1.6 建立健全有序流动机制 | 第92-93页 |
5.2 优化大学生“村官”成长条件 | 第93-100页 |
5.2.1 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 第93-95页 |
5.2.2 科学分配适宜岗位 | 第95-96页 |
5.2.3 争取给予项目扶持 | 第96-97页 |
5.2.4 认真落实福利待遇 | 第97-98页 |
5.2.5 加大组织关爱力度 | 第98-100页 |
5.3 引导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方向 | 第100-104页 |
5.3.1 学习型村官 | 第100-101页 |
5.3.2 开拓型村官 | 第101-102页 |
5.3.3 复合型村官 | 第102-104页 |
5.4 建立相应法律法规 | 第104-107页 |
5.4.1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法理分析 | 第104-105页 |
5.4.2 大学生“村官”的权利与义务 | 第105-10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3-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后记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