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消费社会人的价值观的偏失与重建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引言第13-23页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3-15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4页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现状述评第15-19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5-17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7-19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1页
        1.3.1 基本研究思路第19-21页
        1.3.2 研究方法第21页
    1.4 创新之处第21-23页
2 消费社会理论第23-45页
    2.1 消费社会的特征与理论第23-32页
        2.1.1 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第23-25页
        2.1.2 消费社会的历史因素第25-28页
        2.1.3 消费社会理论述评第28-32页
    2.2 消费社会的现代性困境第32-38页
        2.2.1 消费社会的生态危机第32-34页
        2.2.2 消费社会的社会危机第34-37页
        2.2.3 消费社会的人的危机第37-38页
    2.3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第38-45页
        2.3.1 消费直接也是生产第38-39页
        2.3.2 消费力是人的发展的条件第39-41页
        2.3.3 真正的经济:节约第41-45页
3 消费社会人的价值观困境第45-66页
    3.1 消费社会人的价值观缺失第45-52页
        3.1.1 资本的积累与增值第45-47页
        3.1.2 价值规律的泛化第47-50页
        3.1.3 符号的追逐第50-52页
    3.2 消费社会人的价值观偏移第52-57页
        3.2.1 生活意义享乐化第52-53页
        3.2.2 价值中心权力化第53-55页
        3.2.3 生命本质游戏化第55-57页
    3.3 消费社会人的价值观困境因由第57-66页
        3.3.1 资本的逻辑第57-60页
        3.3.2 公正的不足第60-63页
        3.3.3 保障的不力第63-66页
4 消费社会与当代中国价值观问题第66-85页
    4.1 物欲的膨胀第66-73页
        4.1.1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转变第66-68页
        4.1.2 超前消费的陷阱第68-70页
        4.1.3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第70-73页
    4.2 “自由”的代价第73-80页
        4.2.1 当代中国网络价值观第73-75页
        4.2.2 社会阶层的裂痕第75-78页
        4.2.3 公共性的缺失第78-80页
    4.3 发展模式与现代化第80-85页
        4.3.1 实践方式的破缺第80-81页
        4.3.2 模式选择的两难第81-82页
        4.3.3 基本安全感的丧失第82-85页
5 消费社会人的价值观反思与重建第85-109页
    5.1 增长方式解构第85-93页
        5.1.1 过剩与不足的矛盾第85-88页
        5.1.2 增长与成本的冲突第88-90页
        5.1.3 同一与差异的对立第90-93页
    5.2 意识形态批判第93-101页
        5.2.1 增长理由的片面性第93-95页
        5.2.2 社会心理的趋众第95-97页
        5.2.3 虚拟生存的伪真第97-99页
        5.2.4 道德贫困的社会危机第99-101页
    5.3 价值观重建第101-109页
        5.3.1 幸福观的塑造第101-103页
        5.3.2 古典文化观的复归第103-105页
        5.3.3 尊重他者的公共伦理观第105-109页
6 面向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第109-129页
    6.1 消费观转向第109-115页
        6.1.1 被迫消费向自主消费第109-111页
        6.1.2 享乐主义向精神提升第111-113页
        6.1.3 符号消费向生态消费第113-115页
    6.2 文化环境优化第115-121页
        6.2.1 文化时间优化第115-117页
        6.2.2 文化空间优化第117-119页
        6.2.3 文化本体的确立第119-121页
    6.3 传媒的责任第121-129页
        6.3.1 正义性第121-123页
        6.3.2 引导性第123-125页
        6.3.3 自律性第125-129页
7 结语迷失与重建:走向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深入研究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7页
作者简历第137-141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火用)方法的暖通空调系统热力学分析研究
下一篇:土壤中石油污染物行为特征及植物根际修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