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插图索引 | 第14-18页 |
附表索引 | 第18-19页 |
符号表 | 第19-2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1.2.1 (火用)分析方法的发展 | 第22-24页 |
1.2.2 (火用)分析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 第24-28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 第28-31页 |
第2章 (火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第31-51页 |
2.1 能量及能量守恒概念 | 第31-32页 |
2.2 (火用)分析的基本概念 | 第32-38页 |
2.2.1 参考环境和系统边界 | 第32-34页 |
2.2.2 (火用)分析的基本公式 | 第34-38页 |
2.3 (火用)传递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 第38-41页 |
2.3.1 流体动力学基本微分方程 | 第38-40页 |
2.3.2 (火用)传递基本微分方程 | 第40-41页 |
2.4 普遍化形式的能量传递方程及(火用)方程 | 第41-44页 |
2.4.1 普遍化形式的能量方程 | 第41-43页 |
2.4.2 普遍化形式的(火用)传递方程 | 第43-44页 |
2.5 一维稳态流动模型的能量及(火用)方程 | 第44-49页 |
2.5.1 一维稳态能量微分方程 | 第44-46页 |
2.5.2 一维稳态(火用)方程 | 第46-47页 |
2.5.3 一维稳态流动系统中的能量传递和(火用)传递 | 第47-4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3章 湿空气(火用)和水(火用) | 第51-60页 |
3.1 概述 | 第51页 |
3.2 湿空气(火用) | 第51-54页 |
3.3 水(火用)基本公式 | 第54-57页 |
3.4 基于(火用)分析方法计算饱和水的 p-T 关系 | 第57-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自然通风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60-72页 |
4.1 自然通风系统的一维稳态控制方程 | 第60-62页 |
4.1.1 能量方程 | 第60-61页 |
4.1.2 (火用)方程 | 第61-62页 |
4.2 热压自然通风系统与机械通风系统的比较与分析 | 第62-71页 |
4.2.1 高层建筑通风模型 | 第62-63页 |
4.2.2 热压自然通风系统(火用)分析 | 第63-66页 |
4.2.3 机械通风系统(火用)分析 | 第66-68页 |
4.2.4 中庭与环境温度差对热压自然通风(火用)效的影响分析 | 第68-70页 |
4.2.5 两类太阳能驱动通风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70-7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蒸发冷却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72-87页 |
5.1 水(火用)、汽化潜热(火用)与蒸汽(火用)的关系 | 第72-74页 |
5.2 蒸发冷却系统的(火用)效 | 第74-77页 |
5.2.1 直接蒸发冷却系统的(火用)效 | 第74-75页 |
5.2.2 间接蒸发冷却过程的(火用)效 | 第75-77页 |
5.3 冷却塔的(火用)分析 | 第77-85页 |
5.3.1 冷却塔蒸发冷却过程的能量及(火用)平衡方程 | 第77-79页 |
5.3.2 冷却塔内部(火用)传递过程 | 第79-82页 |
5.3.3 热效率和空水比对(火用)表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2-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6章 空调系统(火用)负荷及热湿独立评价方法 | 第87-101页 |
6.1 空调系统(火用)负荷 | 第87-92页 |
6.1.1 湿空气的显热(火用)和潜热(火用) | 第87-89页 |
6.1.2 最小(火用)负荷 | 第89-90页 |
6.1.3 冷凝除湿过程的(火用)负荷 | 第90-92页 |
6.2 空调系统的动态(火用)负荷分析 | 第92-96页 |
6.2.1 空调负荷变化情况 | 第92-94页 |
6.2.2 风冷及水冷方式对空调(火用)负荷的影响 | 第94-96页 |
6.3 热湿独立评价方法 | 第96-100页 |
6.3.1 热湿独立评价指标 | 第96-97页 |
6.3.2 热湿独立评价计算实例 | 第97-10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7章 溶液除湿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101-121页 |
7.1 溶液除湿系统 | 第102-104页 |
7.2 溶液除湿系统的能量方程和(火用)方程 | 第104-109页 |
7.2.1 溶液除湿系统的能量方程 | 第104-107页 |
7.2.2 溶液除湿系统的(火用)方程 | 第107-109页 |
7.3 溶液除湿系统的(火用)传递分析 | 第109-110页 |
7.4 溶液除湿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0-114页 |
7.4.1 溶液除湿系统的计算模型验证 | 第110-112页 |
7.4.2 除湿温度对(火用)效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7.4.3 环境水蒸汽分压力对(火用)效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7.4.4 环境温度对(火用)效的影响 | 第114页 |
7.5 双效溶液除湿系统及其(火用)分析 | 第114-120页 |
7.5.1 双效溶液除湿系统 | 第114-116页 |
7.5.2 双效溶液除湿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116-120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8章 吸收式制冷、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121-147页 |
8.1 概述 | 第121-123页 |
8.2 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123-129页 |
8.2.1 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 | 第123-126页 |
8.2.2 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6-129页 |
8.3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129-133页 |
8.3.1 吸收式第一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 | 第129-131页 |
8.3.2 吸收式第一类热泵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1-133页 |
8.4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133-138页 |
8.4.1 吸收式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 | 第133-135页 |
8.4.2 吸收式第二类热泵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5-138页 |
8.5 有浓度差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138-146页 |
8.5.1 有浓度差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火用)平衡和运行工况 | 第138-143页 |
8.5.2 有浓度差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3-146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9章 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147-187页 |
9.1 概述 | 第147-149页 |
9.2 吸收压缩式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149-155页 |
9.2.1 吸收压缩式制冷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 | 第149-152页 |
9.2.2 吸收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2-155页 |
9.3 吸收压缩式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155-162页 |
9.3.1 吸收压缩式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 | 第155-158页 |
9.3.2 简单吸收压缩式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 | 第158-160页 |
9.3.3 吸收温度对吸收压缩式第二类热泵系统的影响 | 第160-162页 |
9.4 吸收压缩式双效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162-168页 |
9.4.1 (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 | 第162-165页 |
9.4.2 另一种系统型式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 | 第165-166页 |
9.4.3 供热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6-168页 |
9.5 吸收压缩式双温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168-173页 |
9.5.1 吸收压缩式双温制冷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 | 第169-171页 |
9.5.2 供冷量比对系统(火用)效的影响 | 第171-173页 |
9.6 吸收压缩式双温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173-177页 |
9.6.1 吸收压缩式双温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 | 第173-176页 |
9.6.2 供热量比对系统(火用)效的影响 | 第176-177页 |
9.7 吸收压缩式双温双效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177-185页 |
9.7.1 吸收压缩式双温双效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 | 第178-180页 |
9.7.2 供热量比对系统(火用)效的影响 | 第180-182页 |
9.7.3 吸收压缩式双温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改进 | 第182-185页 |
9.8 本章小结 | 第185-187页 |
结论 | 第187-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2页 |
致谢 | 第202-203页 |
附录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与获得成果) | 第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