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选题的依据 | 第11-12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9页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1页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基本问题 | 第23-53页 |
一、党内选举的一般理论 | 第23-37页 |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相关概念 | 第23-28页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与党内民主 | 第28-31页 |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认同 | 第31-37页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内涵、构成机制与现实功能 | 第37-43页 |
(一)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内涵 | 第37-39页 |
(二)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构成机制 | 第39-41页 |
(三)党内选举科学化的现实功能 | 第41-43页 |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评价标准的理论分析 | 第43-53页 |
(一)价值理性标准 | 第44-47页 |
(二)工具理性标准 | 第47-50页 |
(三)选举技术的可行性标准 | 第50-53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选举理论与实践 | 第53-78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内选举理论 | 第53-59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内选举的理论论述 | 第53-55页 |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党内选举理论的发展 | 第55-59页 |
二、苏联共产党党内选举的裂变轨迹 | 第59-71页 |
(一)以任命制代替选举制的无奈之举 | 第59-60页 |
(二)干部任命制的绝对化 | 第60-62页 |
(三)干部更换制的浅尝辄止 | 第62-63页 |
(四)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历史倒退 | 第63-64页 |
(五)党内选举改革的无功而返 | 第64-68页 |
(六)苏联共产党党内选举的教训 | 第68-71页 |
三、越南共产党党内选举的探索性改革 | 第71-75页 |
(一)坚持一党领导体制不动摇 | 第71-72页 |
(二)杜绝干部职务终身制 | 第72-73页 |
(三)提高党内高层差额选举的比例 | 第73-74页 |
(四)注重候选人提名程序的多样化 | 第74页 |
(五)开展基层与地方试点党委书记直选 | 第74-75页 |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选举实践的历史启示 | 第75-78页 |
(一)必须重视党内选举科学化发展 | 第75-76页 |
(二)党内选举科学化必须坚持党内团结 | 第76页 |
(三)党内选举科学化必须结合特定国情 | 第76-78页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的历史发展与科学化创新 | 第78-110页 |
一、第一个三十年阶段:党内选举的逐步确立与形成 | 第78-86页 |
(一)建党之初党内选举的初步尝试 | 第78-80页 |
(二)大革命时期党内选举的初步形成 | 第80-82页 |
(三)局部执政时期党内选举的进一步实践 | 第82-86页 |
二、第二个三十年阶段:党内选举在曲折中发展 | 第86-88页 |
(一)建国初期至八大前后党内选举的充分发展 | 第86-87页 |
(二)“左”倾错误占主导地位时期党内选举的严重扭曲 | 第87-88页 |
三、第三个三十年阶段:党内选举与改革开放互动共进 | 第88-92页 |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内选举的恢复与重建 | 第88-89页 |
(二)党的十三大后党内差额选举的制度化 | 第89-90页 |
(三)党的十六大后党内选举科学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 第90-92页 |
四、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创新案例 | 第92-110页 |
(一)村党支部书记党内选举模式的创新 | 第93-95页 |
(二)乡镇党委“公推直选”党内选举模式创新 | 第95-103页 |
(三)地方县市委书记党内选举模式创新 | 第103-106页 |
(四)中央政治局与中央委员党内选举模式创新 | 第106-110页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中的问题透视 | 第110-132页 |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的一般流程 | 第110-114页 |
(一)中央层级党内选举流程 | 第110-112页 |
(二)地方层级党内选举流程 | 第112-113页 |
(三)基层党内选举流程 | 第113-114页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存在的问题 | 第114-127页 |
(一)党内选举理念创新性不足 | 第114-119页 |
(二)党内选举制度系统性缺乏 | 第119-124页 |
(三)党内选举程序民主性偏失 | 第124-126页 |
(四)党内选举的组织控制功能过于凸显 | 第126-127页 |
三、影响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深层原因分析 | 第127-132页 |
(一)历史传统方面的原因 | 第127-128页 |
(二)制度化方面的原因 | 第128-129页 |
(三)党内民主选举素质方面的原因 | 第129-130页 |
(四)民主集中制运用偏差方面的原因 | 第130-132页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改革战略构想 | 第132-164页 |
一、改革的条件:营造宜于党内选举科学化发展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 | 第132-141页 |
(一)推进党内选举文化的创新,改善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政治文化环境 | 第134-136页 |
(二)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发展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协商讨论环境 | 第136-138页 |
(三)加强对党内“一把手”的制约,保障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民主监督环境 | 第138-141页 |
二、改革的宏观路径:坚持“顶层设计”下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发展 | 第141-148页 |
(一)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渐进式发展 | 第141-142页 |
(二)自下而上的递进发展 | 第142-144页 |
(三)自上而下的推动发展 | 第144-145页 |
(四)“顶层设计”主导下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发展的实现方式 | 第145-148页 |
三、改革的中观路径:建构党内选举科学化发展的配套制度体系 | 第148-155页 |
(一)制定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总则条例》 | 第148-150页 |
(二)建立专职的党内选举工作管理机构 | 第150-151页 |
(三)改革基层党内选举中的选区划分制度 | 第151-153页 |
(四)建立党内选举监督制度 | 第153-155页 |
四、改革的微观路径:完善党内选举科学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 第155-164页 |
(一)改进党内选举候选人提名办法 | 第155-156页 |
(二)变革候选人介绍方式 | 第156-158页 |
(三)调配党代表的结构比例 | 第158-159页 |
(四)推动县级层面的党内直接选举 | 第159页 |
(五)落实党内竞争性差额选举 | 第159-162页 |
(六)严格实行党内领导干部任期制 | 第162-163页 |
(七)明确禁止不规范的选票设计和投票程序 | 第163-164页 |
结语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3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73-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