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多自由度串联机器人关节摩擦分析与低速高精度运动控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9-35页
    1.1 课题背景意义与来源第19-21页
    1.2 串联机器人低速高精度控制研究概况第21-31页
        1.2.1 影响低速性能的因素分析第21-23页
        1.2.2 本体结构设计与优化方法第23页
        1.2.3 速度信号估计方法第23-24页
        1.2.4 关节摩擦建模与补偿方法第24-30页
        1.2.5 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第30-31页
    1.3 论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31-33页
        1.3.1 尚需解决的问题第31-32页
        1.3.2 论文研究目标第32-33页
        1.3.3 论文研究内容第33页
    1.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2章 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参数辨识第35-55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六自由度串联机器人实验平台第36-39页
    2.3 动力学建模及线性化方法第39-42页
    2.4 激励轨迹设计第42-46页
        2.4.1 改进傅里叶级数第43-44页
        2.4.2 激励轨迹优化第44-46页
    2.5 参数估计方法第46-49页
        2.5.1 采样数据预处理第46-47页
        2.5.2 最大似然估计算法第47-48页
        2.5.3 模型验证第48-49页
    2.6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9-53页
    2.7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3章 机器人关节摩擦特征分析与建模第55-68页
    3.1 引言第55-58页
    3.2 RV驱动关节摩擦特征分析与建模第58-63页
        3.2.1 摩擦力矩的测量第58-59页
        3.2.2 负载力矩的影响分析第59-63页
    3.3 谐波驱动关节摩擦特征分析与建模第63-65页
    3.4 摩擦参数辨识方法第65页
    3.5 模型验证第65-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4章 基于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速度估计第68-78页
    4.1 引言第68-69页
    4.2 跟踪微分器的设计第69-72页
        4.2.1 跟踪微分器的理论基础第69-70页
        4.2.2 一种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第70-72页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72-74页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4-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5章 基于模型的机器人关节摩擦补偿方法第78-104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RV驱动关节摩擦补偿方法第78-91页
        5.2.1 摩擦模糊模型第79-81页
        5.2.2 模糊自适应鲁棒控制器设计第81-84页
        5.2.3 稳定性分析第84-85页
        5.2.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5-91页
    5.3 谐波驱动关节摩擦补偿方法第91-102页
        5.3.1 基于鲁棒控制的补偿方法第92-95页
        5.3.2 稳定性分析第95页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95-102页
    5.4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6章 多关节联动低速控制方法第104-123页
    6.1 引言第104-105页
    6.2 具有摩擦前馈的模糊PID控制第105-111页
        6.2.1 控制器设计第105-107页
        6.2.2 模糊逻辑系统设计第107-109页
        6.2.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09-111页
    6.3 带跟踪微分器的滑模PID控制第111-121页
        6.3.1 无接近阶段的滑模面设计第113页
        6.3.2 控制器设计第113-115页
        6.3.3 稳定性及滑动条件分析第115-117页
        6.3.4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117-121页
    6.4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7章 结论第123-129页
    7.1 全文总结第123-126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126-127页
    7.3 工作展望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9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39-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模态参数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