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南方丘陵地区地景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插图索引第11-13页
附表索引第13-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1 国内地景建筑的历史背景第14页
        1.1.2 本论文课题的研究情况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文献综述第16-17页
    1.4 国内外比较第17-18页
        1.4.1 国外发展状况第17页
        1.4.2 国内发展状况第17-18页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18-20页
        1.5.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2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2章 丘陵的特性及对建筑的影响第20-26页
    2.1 丘陵的定义及其分类第20-22页
        2.1.1 丘陵的定义第20页
        2.1.2 丘陵的形成原因及分类第20-21页
        2.1.3 我国丘陵状况的分布第21-22页
    2.2 丘陵的生态特性第22-26页
        2.2.1 地理特性第22-23页
        2.2.2 环境特性第23-26页
第3章 当代地景建筑形态产生的基础第26-38页
    3.1 艾伦的场域环境理论第26-34页
        3.1.1 景观的场域性第26-27页
        3.1.2 极简主义的场域创作第27-30页
        3.1.3 生物群体的动态场域第30-32页
        3.1.4 波纹效应第32-34页
    3.2 建筑学与景观学的跨学科结合第34-37页
        3.2.1 地景化建筑理念第34-35页
        3.2.2 环境对建筑形态的影响第35-36页
        3.2.3 建筑与环境的构成形态第36-37页
    3.3 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地景建筑形态与公共空间第38-51页
    4.1 建筑公共空间的概念第38-42页
        4.1.1 公共空间的含义第38页
        4.1.2 公共空间特性第38-39页
        4.1.3 公共空间所折射出的美学第39-40页
        4.1.4 空间价值第40-41页
        4.1.5 生态价值第41-42页
    4.2 当代地景建筑的设计理念第42-45页
        4.2.1 当代地景建筑的思路分类第42-43页
        4.2.2 渗透空间第43-44页
        4.2.3 景物互借第44-45页
    4.3 建筑地景化的结构形态策略分类第45-48页
        4.3.1 隐藏第45-46页
        4.3.2 拼接第46-47页
        4.3.3 模拟第47-48页
    4.4 地景建筑和环境融合的手法第48-50页
        4.4.1 地域性人文因素第48-49页
        4.4.2 结合丘陵地形,有机发展的总体布局第49页
        4.4.3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第49-50页
    4.5 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地景建筑”的策略研究及设计实践第51-70页
    5.1 基于调研的国内相关地景建筑实例的共性分析第51-60页
        5.1.1 调研概况第51-55页
        5.1.2 立体化庭院建构第55-57页
        5.1.3 肌理交织第57-58页
        5.1.4 空间的互换第58-59页
        5.1.5 整体概况第59-60页
    5.2 地景建筑生成过程第60-64页
        5.2.1 方法的探讨第60-61页
        5.2.2 形态的生成第61-63页
        5.2.3 设计的控制第63-64页
    5.3 地景建筑的设计实践第64-69页
        5.3.1 项目概况第64-66页
        5.3.2 设计构思第66-69页
    5.4 小结第69-70页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致谢第74-75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76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第76-77页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参与的研究项目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市供电公司电力调度中心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桩—土介质—桥梁墩柱相互作用体系抗震性能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