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补偿无功与治理谐波的意义 | 第9-11页 |
1.2.1 补偿无功的意义 | 第9页 |
1.2.2 治理谐波的意义 | 第9-11页 |
1.3 补偿无功与治理谐波的措施 | 第11-12页 |
1.3.1 无功补偿措施 | 第11页 |
1.3.2 谐波治理措施 | 第11-12页 |
1.4 补偿无功及治理谐波综合装置的国内外现状 | 第12-13页 |
1.5 论文内容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并联型 APF 与 TSC 各自的原理及主电路分析 | 第15-25页 |
2.1 有源电力滤波器 | 第15-22页 |
2.1.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分类及未来发展方向 | 第15-18页 |
2.1.2 PAPF 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2.1.3 主电路结构与数学模型 | 第19-22页 |
2.2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 | 第22-24页 |
2.2.1 TSC 主电路形式 | 第22-23页 |
2.2.2 TSC 补偿效果的决定因素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 APF 和 TSC 且共用电抗器的混合型无功补偿与滤波装置设计 | 第25-38页 |
3.1 APF 和 TSC 简单并联运行的主电路结构 | 第25-26页 |
3.2 谐波与无功综合补偿装置主电路结构 | 第26-27页 |
3.3 综合装置主电路关键参数的设计 | 第27-31页 |
3.3.0 无源部分电容器容量选择 | 第27页 |
3.3.1 共用电抗器设计 | 第27-29页 |
3.3.2 有源部分直流侧稳压值设计 | 第29-30页 |
3.3.3 有源部分直流侧电容容量设计 | 第30页 |
3.3.4 有源部分功率器件选择 | 第30-31页 |
3.4 谐波及无功电流检测算法 | 第31-34页 |
3.4.1 工程常用的谐波及无功检测算法 | 第31-32页 |
3.4.2 ip-iq检测算法 | 第32-33页 |
3.4.3 本文使用的检测算法 | 第33-34页 |
3.5 综合补偿装置控制算法 | 第34-37页 |
3.5.1 有源部分直流侧电容电压控制算法 | 第34-35页 |
3.5.2 有源部分电流控制算法 | 第35-36页 |
3.5.3 无源部分投切控制算法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综合补偿装置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方法 | 第38-45页 |
4.1 综合补偿装置控制系统组成 | 第38-39页 |
4.2 控制器的硬件部分设计 | 第39-41页 |
4.2.1 控制器电源设计 | 第39-40页 |
4.2.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第40-41页 |
4.2.3 保护电路设计 | 第41页 |
4.3 驱动单元设计 | 第41-43页 |
4.3.1 IGBT 驱动单元 | 第41-42页 |
4.3.2 晶闸管驱动单元 | 第42-43页 |
4.4 综合补偿装置控制器软件流程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基于 MATLAB 的装置主电路仿真分析 | 第45-56页 |
5.1 综合装置的数字仿真模型 | 第45-48页 |
5.1.1 综合治理装置总体数字仿真模型 | 第45-46页 |
5.1.2 有源部分的封装子模块 | 第46-47页 |
5.1.3 无源部分的封装子模块 | 第47-48页 |
5.2 综合装置数字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8-55页 |
5.2.1 有源部分的直流侧稳压实验 | 第49页 |
5.2.2 综合装置共用电抗器方案选用实验 | 第49-52页 |
5.2.3 综合装置补偿性能实验 | 第52-54页 |
5.2.4 感性负载突变时 TSC 投切控制实验 | 第54-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56-57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详细摘要 | 第6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