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民族的概念及其变迁 | 第11-20页 |
1.1.1 汉语中“民族”一词的源流 | 第11-12页 |
1.1.2 民族的概念及其变迁 | 第12-19页 |
1.1.3 族群与民族 | 第19-20页 |
1.2 汉民族形成的研究历史 | 第20-28页 |
1.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民族)西来说 | 第20-22页 |
1.2.2 20世纪上半叶中后期对汉民族形成问题的研究 | 第22-24页 |
1.2.3 20世纪下半叶对汉民族形成问题的研究 | 第24-26页 |
1.2.4 2000年至今:新的发展阶段 | 第26-28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28-31页 |
第2章 现代汉族的体质特征 | 第31-59页 |
2.1 从颅骨的观察与测量看现代汉族的体质特征 | 第31-40页 |
2.1.1 数据及来源 | 第31-34页 |
2.1.2 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类型的比较 | 第34-38页 |
2.1.3 现代汉族颅骨测量数据的比较研究 | 第38-40页 |
2.2 从活体观察与测量看现代汉族的体质特征 | 第40-50页 |
2.2.1 数据及来源 | 第40-43页 |
2.2.2 我国汉族居民的头面部形态观察 | 第43-49页 |
2.2.3 我国汉族居民的活体测量特征 | 第49-50页 |
2.3 明清时期汉族体质特征的研究 | 第50-58页 |
2.3.1 数据及来源 | 第50-52页 |
2.3.2 与亚洲蒙古人种的比较 | 第52-56页 |
2.3.3 与现代汉族的比较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史前时期居民体质特征及其演变——现代汉族的起源 | 第59-87页 |
3.1 旧石器时代居民的人种特征 | 第59-64页 |
3.1.1 古人种学 | 第59页 |
3.1.2 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种特征 | 第59-64页 |
3.2 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古人种类型 | 第64-72页 |
3.2.1 古人种类型的划分 | 第64-67页 |
3.2.2 我国新石器时代古人种类型分布 | 第67-72页 |
3.3 新石器时代古人种类型与现代汉族体质特征比较 | 第72-85页 |
3.3.1 数据及来源 | 第72-75页 |
3.3.2 史前时期古代居民及现代汉族居民体质特征的比较 | 第75-79页 |
3.3.3 古中原类型与现代汉族的发源 | 第79-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第4章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体质特征的变迁——汉民族的初始形成过程 | 第87-117页 |
4.1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人群的地理分布 | 第87-96页 |
4.2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体质特征的比较 | 第96-108页 |
4.2.1 数据与来源 | 第96-100页 |
4.2.2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居民及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特征的比较 | 第100-108页 |
4.3 青铜-早期铁器器时代人群的交流与汉民族的形成 | 第108-115页 |
4.3.1 古中原类型居民向周边地区的扩张 | 第109-110页 |
4.3.2 古中原类型居民对周边居民的吸纳 | 第110-113页 |
4.3.3 边疆地区居民的互动 | 第113-115页 |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5章 秦汉-宋元时期古代居民体质特征的变迁——汉民族的基本形成与发展 | 第117-140页 |
5.1 秦汉至明清时期古代人群的发现与分布 | 第117页 |
5.2 秦汉-宋元时期古代居民与现代汉族的比较研究 | 第117-133页 |
5.2.1 数据与来源 | 第117-127页 |
5.2.2 比较与分析 | 第127-131页 |
5.2.3 现代汉族体质特征的基本形成 | 第131-133页 |
5.3 秦汉-宋元时期人群的迁移 | 第133-138页 |
5.3.1 欧罗巴人种的东进 | 第133-135页 |
5.3.2 秦汉时期移民 | 第135-137页 |
5.3.3 汉晋之后北方人群的南迁 | 第137-138页 |
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6章 结语 | 第140-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80页 |
附表 1 | 第180-183页 |
附表 2 | 第183-186页 |
附表 3 | 第186-18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