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基于网络游记的城市景区间游客流动网络结构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1-24页
    1.1 研究概述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目标第12-13页
        1.1.3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20页
        1.2.1旅游流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1 国外旅游流研究进展第13-15页
            1.2.1.2 国内旅游流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2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2.1 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2.2 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2.3 基于网络游记的旅游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1-24页
        1.4.1 研究方法与手段第21-23页
        1.4.2 技术路线图第23-24页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4-28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4-25页
        2.1.1 网络游记第24页
        2.1.2 网络空间结构第24页
        2.1.3 游客流动网络第24-25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5-28页
        2.2.1 社会网络理论第25-26页
        2.2.2 空间结构理论第26-27页
        2.2.3 游客行为理论第27-28页
第3章 基于网络游记的苏州市景区间游客流动网络的构建第28-37页
    3.1 案例地概况第28页
    3.2 研究范围界定第28-29页
    3.3 数据来源第29-30页
    3.4 数据处理第30-32页
    3.5 网络构建结果第32-37页
第4章 苏州城市景区间游客流动网络结构特征第37-50页
    4.1 城市景区间游客流动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第37-42页
        4.1.1 整体网络结构评价指标第37-39页
        4.1.2 网络节点结构评价指标第39-42页
    4.2 整体网络结构分析第42-44页
        4.2.1 网络密度与网络中心势分析第42页
        4.2.2 核心—边缘模型分析第42-43页
        4.2.3 凝聚子群分析第43-44页
    4.3 网络节点结构分析第44-50页
        4.3.1 节点中心度分析第44-47页
        4.3.2 节点扩散指数分析第47页
        4.3.3 节点结构洞分析第47-50页
第5章 城市景区间游客流动网络时空演化分析第50-61页
    5.1 城市景区间游客流动网络时间演变分析第50-53页
        5.1.1 整体网络结构特征分析第50-52页
        5.1.2 网络节点中心度分析第52-53页
    5.2 城市景区间游客流动网络特征空间演变分析第53-56页
    5.3 城市景区间游客流动主体分析第56-61页
第6章 网络结构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与优化对策第61-66页
    6.1 景点间游客流动网络结构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第61-63页
        6.1.1 旅游资源禀赋条件第61-62页
        6.1.2 基础服务设施水平第62页
        6.1.3 城市交通通达水平第62页
        6.1.4 景区知名度与营销能力第62-63页
        6.1.5 景区空间接近临近度第63页
    6.2 苏州市景区间游客流动网络结构优化对策第63-66页
        6.2.1 强化整体网络联系,建立良好竞合机制第63-64页
        6.2.2 巩固核心节点,发展次级节点,带动边缘节点第64页
        6.2.3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实现互利共通共赢第64-66页
第7章 结论与讨论第66-68页
    7.1 研究结论第66页
    7.2 创新点第66-67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保险企业经营模式研究--以“Z保险”为例
下一篇:网络团购中价格折扣与时间压力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