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新常态背景下社会诚信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理论意义第9-10页
        1.1.2 实践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第13页
    1.3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3页
        1.3.2 问卷调查法第13页
        1.3.3 理论联系实践法第13-14页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第14页
    1.4 研究思路第14页
    1.5 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二章 新常态背景下社会诚信的价值取向和意义第15-26页
    2.1 新常态和社会诚信的联系第15-20页
        2.1.1 新常态的概念与特征第15-16页
        2.1.2 新常态时期社会诚信的内涵与特征第16-18页
        2.1.3 经济转型下社会诚信面临的新要求第18-19页
        2.1.4 经济结构调整状态下社会诚信面临的新挑战第19-20页
    2.2 新常态背景下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必要性第20-22页
        2.2.1 是新常态背景下经济稳健过渡的基础第20页
        2.2.2 是建立公平正义的市场经济的关键第20-21页
        2.2.3 是推动社会组织协同共治的力量第21页
        2.2.4 是实现和谐稳定生活的保障第21-22页
    2.3 社会诚信的理论基础第22-26页
        2.3.1 马克思主义诚信观第22-23页
        2.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23页
        2.3.3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及荣辱观第23-24页
        2.3.4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第24-26页
第三章 新常态时期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及归因分析——以江苏为例第26-42页
    3.1 个人诚信缺失表现第26-29页
        3.1.1 个人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第26-27页
        3.1.2 个人对社会公德建设信心不足第27-28页
        3.1.3 人际交往面临诚信危机第28-29页
    3.2 经济诚信缺失表现第29-32页
        3.2.1 假冒伪劣产品流行市场第29-30页
        3.2.2 食品不够安全第30-31页
        3.2.3 劳动就业保障不完善第31页
        3.2.4 商家诚信的缺失第31-32页
        3.2.5 多数企业未实质性履行社会责任第32页
    3.3 政务诚信缺失表现第32-34页
        3.3.1 群众对政府信任感良莠不齐第32-33页
        3.3.2 行政部门执法不力第33-34页
    3.4 网络社会诚信的缺失表现第34-35页
        3.4.1 网络、电信诈骗事件增多第34页
        3.4.2 电商市场中假货横行第34-35页
    3.5 江苏社会诚信缺失的归因分析第35-42页
        3.5.1 公民相关教育的滞后第35-37页
        3.5.2 厂商为利益所诱惑第37-38页
        3.5.3 政府公信力待加强第38-39页
        3.5.4 司法监管不严第39-40页
        3.5.5 打击网络犯罪效果欠佳第40-42页
第四章 新常态下重构社会诚信体系的策略第42-53页
    4.1 构建诚信与法制培育机制第42-46页
        4.1.1 发扬优良传统道德文化作用第42-43页
        4.1.2 打造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第43页
        4.1.3 深化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第43-44页
        4.1.4 加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培训第44-45页
        4.1.5 提高居民对食品安全识别意识第45页
        4.1.6 强化公众对诈骗防范意识第45-46页
    4.2 推进经济社会责任制度化第46-47页
        4.2.1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建设第46-47页
        4.2.2 完善商业诚信制度第47页
        4.2.3 完善消费者维权机制第47页
    4.3 加强市场秩序管理和监督第47-49页
        4.3.1 严格审定市场许可条件第48页
        4.3.2 完善主体有序退出机制第48页
        4.3.3 实施“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改革”第48页
        4.3.4 发挥商业协会的第三方监督工作第48-49页
        4.3.5 发挥消费者和客户监督作用第49页
        4.3.6 加大商业失信处罚力度第49页
    4.4 完善政府诚信体系第49-50页
        4.4.1 建设经济主体诚信档案第49页
        4.4.2 加强公开透明的政府信息发布第49-50页
        4.4.3 加强政府与社会互动互信的网络平台建设第50页
    4.5 加强网络非法行为的监管和惩处第50-53页
        4.5.1 加强传媒对网络信息和舆情的引导第50-51页
        4.5.2 加强司法部门对互联网和微信的信息监控第51页
        4.5.3 严打电信诈骗行为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附录第56-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HP-Topsis方法的地震应急救援决策应用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民生思想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