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导论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四)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二、加强民生建设: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16-25页 |
(一)民生范畴的内涵阐述 | 第16-18页 |
(二)当代中国社会民生问题的凸显 | 第18-21页 |
1.当代中国社会民生问题凸显的表现 | 第18-19页 |
2.当代中国社会民生问题凸显的新特点 | 第19-21页 |
(三)当代中国社会民生问题凸显的原因 | 第21-22页 |
(四)当代中国社会加强民生建设的意义 | 第22-25页 |
三、马克思民生思想: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 | 第25-38页 |
(一)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演进历程 | 第25-28页 |
1.马克思民生思想的萌芽阶段 | 第25-27页 |
2.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发展阶段 | 第27-28页 |
3.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成熟阶段 | 第28页 |
(二)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8-34页 |
1.关注现实的人的民生需要: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 第28-30页 |
2.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根本价值旨归 | 第30-31页 |
3.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人阶级实现民生幸福的根本途径 | 第31-32页 |
4.不断改善民生: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 第32-34页 |
(三)马克思民生思想奠定了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思想基础 | 第34-38页 |
1.马克思民生思想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 第34-35页 |
2.马克思民生思想构成了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35-38页 |
四、当代中国民生建设实践:马克思民生思想的运用 | 第38-48页 |
(一)转变社会发展理念,高度重视民生建设 | 第38-40页 |
1.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 | 第38-39页 |
2.转变发展思路,重视社会发展 | 第39-40页 |
3.坚持公平正义,重视和谐发展 | 第40页 |
(二)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民生建设 | 第40-43页 |
1.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 第40-41页 |
2.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 第41-42页 |
3.发挥社会组织的参与作用 | 第42-43页 |
(三)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进民生建设 | 第43-48页 |
1.推进社会经济建设,夯实民生经济基础 | 第43页 |
2.完善社会政治建设,发展民生政治 | 第43-44页 |
3.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塑造民生文化 | 第44-45页 |
4.推动社会事业建设,化解民生难题 | 第45-46页 |
5.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环境 | 第46-48页 |
五、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