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1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2.1.1 文化创意产业 | 第13-14页 |
2.1.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 第14-15页 |
2.1.3 运营方式 | 第15-18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2.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2.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23页 |
2.3 文献评述与研究思路提出 | 第23-25页 |
第3章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营方式分析 | 第25-42页 |
3.1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本概述 | 第25-27页 |
3.1.1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演变历史 | 第25-26页 |
3.1.2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现状 | 第26-27页 |
3.2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分析 | 第27-31页 |
3.2.1 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现状 | 第28页 |
3.2.2 园区运营方管理现状 | 第28-31页 |
3.3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战略分析 | 第31-36页 |
3.3.1 园区品牌建设 | 第31-32页 |
3.3.2 品牌创建的方式和思路 | 第32-33页 |
3.3.3 园区品牌战略的实行 | 第33-36页 |
3.4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盈利模式分析 | 第36-41页 |
3.4.1 起步阶段盈利情况 | 第37页 |
3.4.2 发展阶段盈利情况 | 第37-38页 |
3.4.3 稳定阶段盈利情况 | 第38-41页 |
3.5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营方式总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营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42-49页 |
4.1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4.1.1 政府相关部门 | 第42-43页 |
4.1.2 园区运营方 | 第43-45页 |
4.2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4.2.1 缺乏龙头企业品牌引领作用 | 第45页 |
4.2.2 对源和堂自身品牌挖掘不充分 | 第45-46页 |
4.2.3 园区的品牌建设没有融入入驻企业品牌 | 第46页 |
4.2.4 政府及园区中介服务机构对园区品牌建设缺乏指导 | 第46页 |
4.2.5 园区的品牌建设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 | 第46页 |
4.3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4.3.1 园区盈利模式单一 | 第47页 |
4.3.2 园区运营成本较高 | 第47页 |
4.3.3 园区入驻企业盈利能力脆弱 | 第47页 |
4.4 园区运营方式存在的问题总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营方式改进对策 | 第49-56页 |
5.1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模式改进对策 | 第49-52页 |
5.1.1 对政府管理部门的建议 | 第49-51页 |
5.1.2 对园区运营方的建议 | 第51-52页 |
5.2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战略改进对策 | 第52-54页 |
5.2.1 充分发挥园区内部品牌的驱动作用 | 第52页 |
5.2.2 充分利用百年老字号品牌影响力 | 第52-53页 |
5.2.3 借助政府合力保护园区品牌 | 第53页 |
5.2.4 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 | 第53页 |
5.2.5 增强园区技术创新能力 | 第53-54页 |
5.3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盈利模式改进对策 | 第54-56页 |
5.3.1 借助平台优势、信息优势,多渠道增加营业收入 | 第54页 |
5.3.2 园区及入驻企业要借助政府平台,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 第54-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