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南堡四号构造带与柳南地区油气成因与运聚成藏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5页
    1.1 题目来源及选题意义第8页
        1.1.1 题目来源第8页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8页
    1.2 研究现状第8-11页
        1.2.1 油气成因研究现状第8-9页
        1.2.2 运聚成藏研究现状第9-11页
    1.3 存在问题第11-12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2-13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2页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2-13页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3-15页
        1.5.1 资料收集与样品采集第13页
        1.5.2 最终成果第13-15页
第2章 基本地质特征第15-21页
    2.1 工区地理位置第15页
    2.2 构造演化特征第15-17页
    2.3 地层和沉积特征第17-18页
        2.3.1 南堡4号构造带地层发育和沉积特征第17页
        2.3.2 南堡4号构造带油层组划分第17-18页
        2.3.3 南堡柳南构造带地层发育和沉积特征第18页
        2.3.4 南堡柳南构造带油层组划分第18页
    2.4 储盖组合与油气分布特征第18-21页
第3章 烃源岩、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第21-39页
    3.1 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以及热演化程度第21-24页
        3.1.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第21-23页
        3.1.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第23-24页
        3.1.3 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特征第24页
    3.2 烃源岩分布特征第24-26页
    3.3 南堡4号构造带原油特征与油源对比第26-34页
        3.3.1 南堡4号构造带原油物性第26-27页
        3.3.2 南堡4号构造带原油族组成第27页
        3.3.3 南堡4号构造带原油气相色谱特征分析第27-29页
        3.3.4 南堡4号构造带原油甾萜烷特征分析第29-32页
        3.3.5 南堡4号构造带油源对比第32-34页
    3.4 南堡柳南构造带原油特征及油源对比第34-39页
        3.4.1 南堡柳南构造带原油物性第34页
        3.4.2 南堡柳南构造带原油族组成第34-35页
        3.4.3 南堡柳南构造带原油气相色谱特征分析第35页
        3.4.4 南堡柳南构造带原油甾萜烷特征分析第35-37页
        3.4.5 南堡柳南构造带油源对比第37-39页
第4章 南堡4号构造带油气成藏要素解剖第39-52页
    4.1 主要储盖组合特征第39-40页
    4.2 储集层特征第40-44页
    4.3 盖层发育特征第44-46页
    4.4 原油分布特征第46-47页
    4.5 油气藏类型及典型油气藏第47-52页
        4.5.1 NP4-3 井区馆陶组断块油藏第48-49页
        4.5.2 NP2-52 井区东二段构造油藏第49-50页
        4.5.3 PG1井区沙一段断层-岩性油气藏第50-52页
第5章 南堡柳南构造带油气成藏要素解剖第52-59页
    5.1 主要储盖组合特征第52页
    5.2 储集层特征第52-54页
    5.3 盖层发育特征第54-55页
    5.4 油气分布特征第55-56页
    5.5 油气藏类型及典型油气藏第56-59页
        5.5.1 L25-11 断背斜油气藏第57-58页
        5.5.2 L102断块油气藏第58-59页
第6章 南堡4号构造带与柳南构造带油气输导体系与成藏特征第59-76页
    6.1 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分析第59-66页
        6.1.1 断层输导体系第59-64页
        6.1.2 砂体输导体系第64-66页
    6.2 输导要素的时空匹配第66-68页
        6.2.1 断层、砂体与源岩空间匹配第66-67页
        6.2.2 断层与源岩的时间匹配第67-68页
    6.3 油气运移特征第68-71页
    6.4 油气成藏特征第71-76页
        6.4.1 油气成藏期次第71-73页
        6.4.2 油气成藏特征第73-74页
        6.4.3 成藏主控因素第74-76页
第7章 结论与认识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王官屯油田西区孔二段优质储层分布规律研究
下一篇:河北省承德县地区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