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官屯油田西区孔二段优质储层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3页 |
1.1 题目来源 | 第8页 |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3.1 水下扇沉积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2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3 储层预测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20页 |
1.4.1 地理位置 | 第13-14页 |
1.4.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4-16页 |
1.4.3 地层发育情况 | 第16-18页 |
1.4.4 勘探开发现状 | 第18页 |
1.4.5 区域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8-20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6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21-23页 |
第2章 等时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3-32页 |
2.1 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1 地层对比原则 | 第23页 |
2.1.2 地层对比方法 | 第23-26页 |
2.2 等时地层格架建立 | 第26-32页 |
第3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32-46页 |
3.1 沉积背景 | 第32-34页 |
3.2 沉积模式与相类型 | 第34-39页 |
3.2.1 孔二2油组水下扇沉积 | 第34-37页 |
3.2.2 孔二4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 | 第37-39页 |
3.3 单井相分析 | 第39-41页 |
3.4 沉积微相展布 | 第41-46页 |
3.4.1 沉积微相剖面展布 | 第41-44页 |
3.4.2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 第44-46页 |
第4章 地震储层预测 | 第46-61页 |
4.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 第46-47页 |
4.2 地震属性分析 | 第47-50页 |
4.2.1 地震属性类别 | 第47页 |
4.2.2 地震属性优选 | 第47-50页 |
4.3 地震储层反演 | 第50-57页 |
4.3.1 测井资料预处理 | 第51-53页 |
4.3.2 井震标定与子波提取 | 第53-55页 |
4.3.3 反演参数的确定 | 第55-56页 |
4.3.4 波阻抗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4.4 储层砂体空间展布特征 | 第57-61页 |
4.4.1 岩石物理特征 | 第57-58页 |
4.4.2 砂体展布特征 | 第58-61页 |
第5章 优质储层划分及主控因素 | 第61-70页 |
5.1 储层基本特征 | 第61-64页 |
5.1.1 岩性粒度特征 | 第61-62页 |
5.1.2 物性特征 | 第62-64页 |
5.1.3 孔喉结构特征 | 第64页 |
5.2 优质储层划分标准 | 第64-66页 |
5.3 优质储层控制因素 | 第66-70页 |
5.3.1 沉积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影响 | 第67-68页 |
5.3.2 成岩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影响 | 第68-70页 |
第6章 优质储层分布规律 | 第70-77页 |
6.1 优质储层垂向分布规律 | 第70-71页 |
6.2 优质储层平面分布规律 | 第71-74页 |
6.3 有利区块评价 | 第74-7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