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6页 |
2.1 关于跨国零售营销理论的研究 | 第19-22页 |
2.1.1 零售国际化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零售企业跨国营销动因 | 第19-21页 |
2.1.3 零售商海外市场进入方式 | 第21-22页 |
2.2 关于O2O模式的研究 | 第22-24页 |
2.2.1 O2O模式的概念 | 第22-23页 |
2.2.2 国内外O2O营销模式的研究 | 第23-24页 |
2.3 文献述评 | 第24-26页 |
第3章 我国零售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 第26-33页 |
3.1 跨国营销的必要性分析 | 第26-28页 |
3.1.1 国内零售业发展空间小 | 第26-27页 |
3.1.2 获得国际市场的先发优势 | 第27-28页 |
3.1.3 合理规避国外的反倾销调查 | 第28页 |
3.2 我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 第28-32页 |
3.2.1 主要跨国零售商及海外市场进入方式 | 第28-30页 |
3.2.2 跨国经营的区域分布 | 第30页 |
3.2.3 经营模式同质化 | 第30-31页 |
3.2.4 缺乏规模经济和专业人才 | 第31-32页 |
3.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国际零售商的O2O模式实践 | 第33-41页 |
4.1 世界零售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 第33-35页 |
4.1.1 零售商线上销量快速增长 | 第33页 |
4.1.2 实体店更加注重消费体验 | 第33-34页 |
4.1.3 多渠道营销模式 | 第34页 |
4.1.4 物流网络实现送货到门 | 第34-35页 |
4.2 英国零售商Argos的O2O模式 | 第35-37页 |
4.2.1 Argos模式简介 | 第35-36页 |
4.2.2 Argos模式成功的关键 | 第36-37页 |
4.3 美国梅西百货的O2O模式 | 第37-39页 |
4.3.1 本地化发展战略 | 第37-38页 |
4.3.2 整合多渠道资源 | 第38-39页 |
4.3.3 注重服务的品质 | 第39页 |
4.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我国苏宁独特的O2O模式分析 | 第41-59页 |
5.1 案例背景 | 第41-42页 |
5.1.1 苏宁云商公司简介 | 第41-42页 |
5.1.2 苏宁O2O模式的发展历程 | 第42页 |
5.2 苏宁云商O2O模式的内涵 | 第42-48页 |
5.2.1 店商 | 第43-44页 |
5.2.2 电商 | 第44-46页 |
5.2.3 零售服务商 | 第46-47页 |
5.2.4 苏宁云商O2O模式的特点 | 第47-48页 |
5.3 实行O2O模式前后苏宁云商的绩效对比分析 | 第48-55页 |
5.3.1 盈利能力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5.3.2 偿债能力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5.3.3 营运能力对比分析 | 第52-55页 |
5.4 苏宁转型O2O模式的优劣势 | 第55-57页 |
5.4.1 优势分析 | 第55-57页 |
5.4.2 劣势分析 | 第57页 |
5.5 小结 | 第57-59页 |
第6章 我国零售O2O模式的SWOT分析及国际营销创新设计 | 第59-73页 |
6.1 我国传统零售商实施跨国O2O模式的SWOT分析 | 第59-63页 |
6.1.1 优势分析 | 第59-61页 |
6.1.2 劣势分析 | 第61页 |
6.1.3 机遇分析 | 第61-62页 |
6.1.4 威胁分析 | 第62-63页 |
6.2 O2O模式成功的关键要素 | 第63-65页 |
6.2.1 线下购物方便快捷 | 第63-64页 |
6.2.2 多渠道信息沟通方式 | 第64页 |
6.2.3 物流仓储配送及时 | 第64页 |
6.2.4 可视化库存管理 | 第64-65页 |
6.3 我国零售商O2O国际营销创新设计 | 第65-73页 |
6.3.1 信息查询阶段 | 第65-67页 |
6.3.2 吸引交易阶段 | 第67-70页 |
6.3.3 支付阶段 | 第70-71页 |
6.3.4 售后阶段 | 第71-73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73-76页 |
7.1 结论 | 第73页 |
7.2 建议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