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 第15-17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4 研究着眼点与研究目标 | 第20-23页 |
1.4.1 研究着眼点 | 第20-22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23-39页 |
2.1 城市更新中对待非保护建筑的基础研究 | 第23-30页 |
2.1.1 西方国家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23-28页 |
2.1.2 国内城市更新相关理论及实践 | 第28-30页 |
2.2 建筑与城市关系基础研究 | 第30-35页 |
2.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30-33页 |
2.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33-35页 |
2.3 建筑价值综合评价基础研究 | 第35-38页 |
2.3.1 评价基础理论 | 第35-37页 |
2.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我国非保护建筑“去”“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44页 |
3.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3.1.1 不加分析 | 第39-40页 |
3.1.2 分析不当 | 第40-41页 |
3.1.3 生搬硬套 | 第41-42页 |
3.2 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2-43页 |
3.2.1 对非保护建筑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第42-43页 |
3.2.2 缺乏科学客观地评价方法 | 第43页 |
3.2.3 利益驱动是根本原因 | 第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非保护建筑的价值构成 | 第44-51页 |
4.1 建筑价值的理解 | 第44-47页 |
4.1.1 建筑价值的产生 | 第44-46页 |
4.1.2 建筑价值的属性 | 第46-47页 |
4.2 建筑价值的认知角度 | 第47-48页 |
4.3 非保护建筑的价值构成分析 | 第48-50页 |
4.4 非保护建筑各类价值间的关系 | 第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非保护建筑“去、留”的评估体系研究 | 第51-81页 |
5.1 非保护建筑的评估方法选择 | 第51-60页 |
5.1.1 建筑综合评估的常用方法 | 第51-54页 |
5.1.2 各种评估方法的比较 | 第54-56页 |
5.1.3 层次分析法 | 第56-60页 |
5.2 非保护建筑“去、留”评估体系的组成 | 第60-65页 |
5.2.1 评估的过程 | 第60页 |
5.2.2 评估的步骤 | 第60-62页 |
5.2.3 评估目的 | 第62-63页 |
5.2.4 评估原则 | 第63页 |
5.2.5 评估的对象 | 第63-64页 |
5.2.6 评估主体的选定 | 第64页 |
5.2.7 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 | 第64-65页 |
5.3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5-72页 |
5.3.1 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 第65页 |
5.3.2 评估指标选择 | 第65-66页 |
5.3.3 评估指标释义 | 第66-72页 |
5.4 评估指标权重分析 | 第72-79页 |
5.4.1 评估指标权重值确定 | 第72-76页 |
5.4.2 问卷设计 | 第76-78页 |
5.4.3 评估人员修正系数值确定 | 第78-79页 |
5.4.4 评估结果的处理 | 第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案例研究——以苏州虎丘大酒店为例 | 第81-95页 |
6.1 苏州虎丘大酒店建筑概括 | 第81-87页 |
6.2 评估实践 | 第87-94页 |
6.2.1 问卷发放 | 第87-93页 |
6.2.2 问卷解读 | 第93-9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第95-97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95-96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附录 | 第104-109页 |
作者简介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