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应急避难场所概述 | 第9-12页 |
1.2.2 社区防灾减灾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3 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理论分析 | 第17-23页 |
2.1 目前应急避难场所的常用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2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研究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2.2.1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的定义 | 第18页 |
2.2.2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的阐释 | 第18-19页 |
2.2.3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2.3 L-A模型理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19-21页 |
2.3.1 L-A模型概念与类型 | 第19-20页 |
2.3.2 L-A模型的应用意义 | 第20-21页 |
2.4 Pathfinder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21-22页 |
2.4.1 Pathfinder简介 | 第21页 |
2.4.2 Pathfinder的应用意义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的评估 | 第23-39页 |
3.1 国内外防灾避难场所相关规范和指标规定 | 第23-28页 |
3.1.1 国外防灾避难场所相关规范和指标概况 | 第23-24页 |
3.1.2 国内防灾避难场所相关规范和指标概况 | 第24-28页 |
3.2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37页 |
3.2.1 层次分析法简述 | 第28-30页 |
3.2.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0-31页 |
3.2.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37页 |
3.3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的评估 | 第37-38页 |
3.3.1 评估函数的建立 | 第37页 |
3.3.2 评估等级的划分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基于L-A模型的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的优化 | 第39-45页 |
4.1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选址的优化 | 第39-41页 |
4.1.1 L-A选址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4.1.2 L-A选址优化模型的求解 | 第40-41页 |
4.2 承载能力指标因子的优化 | 第41-44页 |
4.2.1 指标因子的专家打分 | 第41-44页 |
4.2.2 优化函数的建立 | 第44页 |
4.3 优化方案的提出 | 第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45-53页 |
5.1 社区概况简介 | 第45-46页 |
5.2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的评估和优化 | 第46-51页 |
5.2.1 基础数据的取得 | 第46-47页 |
5.2.2 社区Pathfinder建模 | 第47-49页 |
5.2.3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的评估 | 第49-50页 |
5.2.4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的优化 | 第50-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附录 1: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中评估因子参考规范说明 | 第60-63页 |
附录 2: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各指标判断矩阵和权重专家问卷数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