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金属增强荧光(MEF)简介 | 第14-18页 |
1.2.1 MEF机理 | 第14-16页 |
1.2.2 MEF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2.3 MEF研究现状及实际应用 | 第17-18页 |
1.3 制备银纳米粒子的方法 | 第18-24页 |
1.3.1 柠檬酸钠还原法 | 第19页 |
1.3.2 银镜反应 | 第19-20页 |
1.3.3 多元醇还原法 | 第20-22页 |
1.3.4 晶种调控合成法 | 第22-23页 |
1.3.5 光诱导合成法 | 第23-24页 |
1.4 桥联型有机-无机介孔材料(PMOs) | 第24-27页 |
1.4.1 PMOs简介 | 第24-25页 |
1.4.2 PMOs的制备 | 第25-26页 |
1.4.3 PMOs的应用 | 第26-27页 |
1.5 罗丹明衍生物荧光化学传感器 | 第27-29页 |
1.5.1 罗丹明衍生物检测金属离子 | 第27-29页 |
1.5.2 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PMOs | 第29页 |
1.6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9-31页 |
第2章 多壳层Ag-nanocube@SiO_2@PMO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31-45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2-33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2.3 合成有机硅前驱体 | 第33-36页 |
2.3.1 合成罗丹明酰肼—化合物1 | 第33-34页 |
2.3.2 合成双罗丹明席夫碱衍生物—化合物2 | 第34-35页 |
2.3.3 合成双罗丹明席夫碱桥联的有机硅—化合物3 | 第35-36页 |
2.4 Ag-nanocube@SiO_2@PMO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6-37页 |
2.4.1 合成银纳米立方体 | 第36页 |
2.4.2 Ag-nanocube@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6-37页 |
2.4.3 Ag-nanocube@SiO_2@PMO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7页 |
2.4.4 制备对照样品 | 第37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2.5.1 银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7-39页 |
2.5.2 银纳米立方体和Ag-nanocube@SiO_2纳米粒子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39-40页 |
2.5.3 Ag-nanocube@SiO_2@PMOs纳米复合材料及相应对照样品的表征 | 第40-44页 |
2.6 本章结论 | 第44-45页 |
第3章 Ag-nanocube@SiO_2@PMOs的荧光增强效应及其对Cu~(2+)的检测 | 第45-53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Ag-nanocube@SiO_2@PMOs的MEF效果以及MEF机理 | 第45-47页 |
3.3 Ag-nanocube@SiO_2@PMOs作为荧光传感器检测Cu~(2+) | 第47-50页 |
3.3.1 材料对Cu~(2+) 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 | 第48-49页 |
3.3.2 材料对Cu~(2+) 的检测限 | 第49页 |
3.3.3 材料对Cu~(2+) 的STXM成像 | 第49-50页 |
3.4 Ag-nanocube@SiO_2@PMOs对Cu~(2+)的响应机理 | 第50-52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52-53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