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企业竞争伦理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企业竞争伦理的界定 | 第19-22页 |
2.1.1 竞争的涵义 | 第19-20页 |
2.1.2 竞争伦理的涵义 | 第20-21页 |
2.1.3 企业竞争伦理的涵义 | 第21-22页 |
2.2 马克思的企业竞争伦理思想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中外企业竞争伦理建设状况分析 | 第24-33页 |
3.1 国外企业竞争伦理建设状况 | 第24-26页 |
3.1.1 注重企业竞争伦理理论研究和教育 | 第24-25页 |
3.1.2 企业制定出符合伦理规范的伦理方针和制度 | 第25页 |
3.1.3 企业内部设置专门道德委员会和伦理主管 | 第25-26页 |
3.1.4 加强政府的外部管制 | 第26页 |
3.2 中国企业竞争伦理建设状况 | 第26-28页 |
3.2.1 忽视企业竞争伦理在企业活动中的实际作用 | 第27页 |
3.2.2 企业对践行竞争伦理价值观的行为失范 | 第27-28页 |
3.2.3 企业对竞争伦理文化重视不够 | 第28页 |
3.3 国外企业竞争伦理的分析比较 | 第28-31页 |
3.3.1 国外企业竞争伦理的优势 | 第28-29页 |
3.3.2 国外企业竞争伦理的局限性 | 第29-31页 |
3.4 中国企业竞争伦理的分析比较 | 第31-32页 |
3.4.1 中国企业竞争伦理的优势 | 第31页 |
3.4.2 中国企业竞争伦理的局限性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中外企业竞争伦理思想分析 | 第33-36页 |
4.1 国外企业竞争伦理思想分析 | 第33-34页 |
4.2 中国企业竞争伦理思想分析 | 第34-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中外企业竞争伦理分析比较 | 第36-41页 |
5.1 中外企业竞争伦理优劣比较 | 第36-37页 |
5.1.1 国外企业管理方法比中国先进 | 第36页 |
5.1.2 中国企业管理控制比国外优秀 | 第36-37页 |
5.1.3 国外政府对企业竞争伦理建设的影响更积极 | 第37页 |
5.2 中外企业竞争伦理思想对比 | 第37-40页 |
5.2.1 以人为本思想方面 | 第37-38页 |
5.2.2 整体与个体方面 | 第38-39页 |
5.2.3 感性与理性方面 | 第39页 |
5.2.4 义与利方面 | 第39-4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6章 中国企业竞争伦理建设的启示 | 第41-47页 |
6.1 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指导 | 第41-42页 |
6.2 构建规范的企业竞争伦理体系 | 第42-43页 |
6.2.1 完善产权制度 | 第42页 |
6.2.2 完善信用制度 | 第42-43页 |
6.3 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第43-44页 |
6.3.1 奉献社会的企业竞争伦理宗旨 | 第43页 |
6.3.2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竞争伦理理念 | 第43-44页 |
6.4 建立企业竞争伦理的保障机制 | 第44-45页 |
6.4.1 评价与激励机制 | 第44-45页 |
6.4.2 引导与监督机制 | 第4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