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司法认定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1-12页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含义和特征第12-18页
    (一)本罪名的含义第12-13页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特征比较第13-16页
        1.我国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十八条的辨析第13-14页
        2.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在其他国家的规定第14-16页
    (三)有益国际经验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立法的借鉴意义第16-18页
        1.首先是要厘清容易相混淆罪名的差异第16页
        2.其次是要详细地分辨和厘清适用主体的范围第16-18页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的司法认定第18-23页
    (一)近亲属第18-20页
        1.国家工作人员第18页
        2.刑法意义的近亲属第18-20页
    (二)关系密切人第20-21页
        1.关系密切的人的确定第20-21页
        2.“关系密切的人”与“特定关系人”的区别第21页
    (三)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第21-23页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的司法认定第23-32页
    (一)利用影响力第23-27页
        1.职务之便的内涵第23-24页
        2.职务之便的主体第24页
        3.职务之便的范围第24-25页
        4.职务之便的时间节点第25-26页
        5.利用职务之便的目的第26-27页
    (二)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第27-28页
    (三)受托人对财物的“收受”、“索取”第28-30页
        1.收受贿赂第28-29页
        2.索取贿赂第29-30页
    (四)数额较大或其他较重情节第30-32页
        1.数额较大第30-31页
        2.有其他较重情节第31-32页
四、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其它贿赂犯罪的区别与联系第32-35页
    (一)介绍贿赂罪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第32页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斡旋受贿罪的界分第32-33页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共犯的区分第33-35页
结语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交通肇事罪逃逸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国偷逃税刑法制度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