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导论 | 第11-22页 |
(一) 研究对象、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对象 | 第11页 |
2、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3、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述 | 第12-20页 |
1、税收刑法制度与涉税犯罪法律制度的概念 | 第13页 |
2、涉税违法与犯罪的名称 | 第13-15页 |
3、偷税及偷税罪概念与演变 | 第15-16页 |
4、偷税罪立法的历史 | 第16-17页 |
5、偷税与避税、税务筹划的概念及区分 | 第17页 |
6、偷税及偷税罪的确认与适用 | 第17-18页 |
7、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 | 第18-19页 |
8、税收刑法与行政法的衔接 | 第19页 |
9、定罪证据的证明标准 | 第19-20页 |
10、小结 | 第20页 |
(三) 本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20-21页 |
(四) 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二、清民时期偷逃税刑法制度探究 | 第22-28页 |
(一) 清代之前偷逃税刑法制度概述:匿田罪、匿税罪 | 第22页 |
(二) 清代偷逃税刑法制度:由匿税罪衍生出偷漏税之词,刑事处罚含体罚 | 第22-25页 |
1、大清会典则例出现偷税漏税之词 | 第22-24页 |
2、偷漏税行为仍以"匿税"定罪 | 第24-25页 |
3、税收刑罚含身体刑且与行政罚不区分 | 第25页 |
(三) 民国时期偷逃税刑法制度 | 第25-27页 |
1、匿税罪名消亡:偷税漏税逐渐取代匿税之词 | 第25-26页 |
2、刑法有伪造变造印花税票罪,偷税由行政法规范而未入刑法 | 第26页 |
3、税收刑罚取消身体刑且与行政罚逐渐分开 | 第26-27页 |
(四) 小结 | 第27-28页 |
三、新中国偷逃税刑法制度建设 | 第28-35页 |
(一) 新中国税收刑法制度的起草准备 | 第28-30页 |
(二) 新中国税收刑法制度的初创 | 第30-32页 |
1、偷税刑法制度的诞生 | 第30-31页 |
2、税收刑罚的补充 | 第31-32页 |
(三) 新时期中国税收刑法制度的修正 | 第32-34页 |
1、1997年第一次修订 | 第32页 |
2、2009年第二次修订 | 第32页 |
3、2011年第三次修订 | 第32-34页 |
(四) 小结 | 第34-35页 |
四、对现行偷逃税刑法制度的认识及建议 | 第35-40页 |
(一) 对现行偷逃税刑法制度的若干认识 | 第35-37页 |
1、税收犯罪名称不断变化,偷税与漏税区分,偷税罪成为独立罪名 | 第35页 |
2、漏税曾由行政法规范、无刑事处罚,在法律中已消亡 | 第35-36页 |
3、对偷税行为分别实施行政罚和刑事罚,处罚的衔接存在问题 | 第36页 |
4、取消"偷税罪"和税收犯罪死刑,体现立法理念的进步 | 第36-37页 |
5、偷逃税刑法制度的建立完善适应发展之需,为税收经济运行提供保障 | 第37页 |
(二) 完善现行偷逃税刑法的建议 | 第37-39页 |
1、明确刑法与税收征管法之间法律适用冲突的解决方法 | 第37-38页 |
2、犯罪行为之表述由"逃避缴纳税款"改为"逃匿缴纳税款",简称"匿税" | 第38页 |
3、将"逃避追缴欠税罪"并入"匿税"罪 | 第38页 |
4、恢复"漏税"的法律概念 | 第38-39页 |
5、分类确定偷税与逃税罪的证据标准 | 第39页 |
(三) 小结 | 第39-40页 |
五、偷逃税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证明标准的冲突和衔接 | 第40-51页 |
(一) 偷逃税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冲突的案例分析 | 第40-42页 |
1、上级法院与下级法院的判决冲突 | 第40-41页 |
2、税务行政认定与人民法院判决的冲突 | 第41-42页 |
(二) 解决偷逃税刑行判定冲突的路径:明确证明标准 | 第42-45页 |
1、证明标准的内涵 | 第43页 |
2、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领域的证明标准 | 第43-45页 |
(三) 偷逃税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证明标准的冲突与衔接 | 第45-50页 |
1、问题:行政执法证明标准缺失导致其与刑事司法证明标准混同 | 第45-47页 |
2、研究:基于刑行衔接的行政证明标准探讨 | 第47-48页 |
3、办法:解决偷逃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的途径 | 第48-50页 |
(四) 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已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