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17页 |
1.5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我国双边投资协定之争端解决机制概览 | 第19-24页 |
2.1 双边投资协定概述 | 第19-20页 |
2.2 双边投资协定的特点 | 第20页 |
2.2.1 缔约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 | 第20页 |
2.2.2 双边投资协定的客体 | 第20页 |
2.3 双边投资协定的作用 | 第20-21页 |
2.4 我国双边投资协定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 第21页 |
2.4.1 我国双边投资协定中的争端解决机制的概念 | 第21页 |
2.4.2 我国双边投资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的类型 | 第21页 |
2.5 立法模式及其演进 | 第21-23页 |
2.5.1 保守模式(1982年-1998年) | 第22页 |
2.5.2 自由模式(1998年-2007年) | 第22-23页 |
2.5.3 平衡模式(2008年至今)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我国双边投资协定争端解决机制之规则分析 | 第24-32页 |
3.1 缔约双方之间的争端解决 | 第24-25页 |
3.1.1 外交途径协商解决 | 第24页 |
3.1.2 专设仲裁庭 | 第24-25页 |
3.2 投资者与东道国的争端解决 | 第25-31页 |
3.2.1 友好协商 | 第25-26页 |
3.2.2 用尽当地救济 | 第26-29页 |
3.2.3 仲裁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我国双边投资协定争端解决机制之问题检讨 | 第32-38页 |
4.1 缔约国之间争端解决机制中的问题 | 第32-33页 |
4.2 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中的问题 | 第33-34页 |
4.2.1 当地救济的问题 | 第33页 |
4.2.2 仲裁适用范围的问题 | 第33页 |
4.2.3 仲裁的法律依据问题 | 第33-34页 |
4.3 ICSID的发展现状及其与我国的联系 | 第34-35页 |
4.4 我国双边投资协定对ICSID管辖权之立法态度检讨 | 第35-37页 |
4.4.1 全盘拒绝 | 第35-36页 |
4.4.2 部分接受 | 第36页 |
4.4.3 全盘接受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我国双边投资协定争端解决条款之制度完善 | 第38-48页 |
5.1 美国BITs范本中关于争端解决机制的变化 | 第38-39页 |
5.2 对ICSID管辖权的适度利用 | 第39-40页 |
5.3 我国争端解决机制的最新变化 | 第40-42页 |
5.3.1 缔约国之间的争端解决条款 | 第40-41页 |
5.3.2 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争端解决条款 | 第41-42页 |
5.4 中美BITs、中欧BITs的签订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 第42-44页 |
5.4.1 中美BITs的签订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 第42-43页 |
5.4.2 中欧BITs的签订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 第43-44页 |
5.5 对中美、中欧BITs中的争端解决条款谈判之展望 | 第44-47页 |
5.5.1 掌握规则的制定权 | 第44-45页 |
5.5.2 善于运用多元化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 第45页 |
5.5.3 采取谨慎的态度 | 第45页 |
5.5.4 完善我国自身的法制建设 | 第45-46页 |
5.5.5 不宜放弃“四大安全阀” | 第46页 |
5.5.6 借鉴CETA的相关规定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