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隔震原理 | 第10页 |
1.3 隔震支座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4 隔震支座的应用 | 第13-14页 |
1.4.1 国外应用情况 | 第13-14页 |
1.4.2 国内应用情况 | 第14页 |
1.5 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1.6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预应力橡胶支座 | 第17-26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普通叠层橡胶支座 | 第17-19页 |
2.2.1 基本构造 | 第17-18页 |
2.2.2 形状系数 | 第18-19页 |
2.3 预应力橡胶支座 | 第19-25页 |
2.3.1 工作机理 | 第19-20页 |
2.3.2 基本受力关系 | 第20-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带PRB隔震结构水平地震响应分析 | 第26-34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带PRB隔震结构分析模型 | 第26-29页 |
3.2.1 分析模型 | 第26-28页 |
3.2.2 运动方程及其求解 | 第28-29页 |
3.3 算例及分析 | 第29-33页 |
3.3.1 时程响应结果 | 第29-30页 |
3.3.2 PRB隔震效果分析 | 第30-32页 |
3.3.3 PRB限位效果分析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带PRB隔震结构竖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34-48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带PRB隔震结构竖向隔震单自由度体系分析模型 | 第34-40页 |
4.2.1 分析模型 | 第34-35页 |
4.2.2 运动方程及其求解 | 第35-36页 |
4.2.3 算例 | 第36页 |
4.2.4 带PRB隔震结构单自由度体系竖向地震反应谱一般特征 | 第36-38页 |
4.2.5 最优γ设计值 | 第38-40页 |
4.3 带PRB隔震结构竖向隔震多自由度体系分析模型 | 第40-42页 |
4.3.1 分析模型 | 第40-41页 |
4.3.2 运动方程及其求解 | 第41页 |
4.3.3 脉冲力对竖向加速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4.4 算例及分析 | 第42-47页 |
4.4.1 时程响应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4.4.2 拉索脉冲力分析 | 第44-45页 |
4.4.3 带PRB隔震结构竖向隔震效果分析 | 第45-46页 |
4.4.4 PRB竖向限位效果分析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带PRB隔震结构考虑支座摆动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48-65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支座摆动对线性隔震结构的影响 | 第48-53页 |
5.2.1 分析模型 | 第48-49页 |
5.2.2 运动方程及其求解 | 第49-52页 |
5.2.3 剪切-摆动型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谱研究 | 第52-53页 |
5.3 考虑支座摆动的基础隔震结构分析模型 | 第53-56页 |
5.3.1 分析模型 | 第53-54页 |
5.3.2 运动方程及其求解 | 第54-56页 |
5.4 支座摆动对PRB隔震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56-60页 |
5.4.1 时程响应结果 | 第57-58页 |
5.4.2 参数分析 | 第58-60页 |
5.5 PRB限位效果分析 | 第60-64页 |
5.5.1 时程响应结果 | 第60-62页 |
5.5.2 参数分析 | 第62-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附录1: 本文所选地震波 | 第70-71页 |
附录2: 单自由度体系在单位脉冲力作用下的解法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
教育经历 | 第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实践工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