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黑附片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缩略词英汉对照第12-13页
第1章 前言第13-19页
    1.1 黑附片的研究概况第13-15页
        1.1.1 黑附片的基本概况第13页
        1.1.2 黑附片药理作用研究第13-14页
        1.1.3 黑附片多糖的基本概况和生物活性研究第14-15页
    1.2 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第15-16页
        1.2.2 肠道菌群的功能第16页
        1.2.3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第16-17页
        1.2.4 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第17页
    1.3 环磷酰胺在建立免疫抑制模型中的应用第17-18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8-19页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2章 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和药品剂量选择第19-27页
    2.1 实验动物、仪器及试剂第19页
        2.1.1 实验动物第19页
        2.1.2 实验药品第19页
        2.1.3 仪器及试剂第19页
    2.2 实验方法第19-21页
        2.2.1 溶液的配制第19-20页
        2.2.2 黑附片质量控制第20页
        2.2.3 黑附片水煎剂的制备第20页
        2.2.4 CY最佳造模剂量的选择第20页
        2.2.5 黑附片最佳给药浓度的选择第20页
        2.2.6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的测定第20-21页
        2.2.7 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的计算第21页
        2.2.8 统计学处理第21页
    2.3 实验结果第21-24页
        2.3.1 黑附片的质量检测结果第21页
        2.3.2 一般观察第21页
        2.3.3 CY最佳用药浓度的确定第21-23页
        2.3.4 黑附片水煎剂最佳给药剂量的确定第23-24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24-27页
第3章 黑附片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力的影响第27-42页
    3.1 实验动物、实验药品、仪器及试剂第27-28页
        3.1.1 实验动物第27页
        3.1.2 实验药品第27页
        3.1.3 仪器及试剂第27-28页
    3.2 实验方法第28-33页
        3.2.1 溶液的配制第28页
        3.2.2 黑附片多糖的制备第28页
        3.2.3 动物分组与处理第28-29页
        3.2.4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第29-33页
        3.2.5 小鼠盲肠的采集第33页
        3.2.6 统计学处理第33页
    3.3 实验结果第33-38页
        3.3.2 黑附片多糖中蛋白含量的测定第33页
        3.3.3 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第33页
        3.3.4 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第33-34页
        3.3.5 对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的影响第34-35页
        3.3.6 小鼠脾脏CD4~+Foxp3~+Treg细胞流式结果分析第35-37页
        3.3.7 脾脏中各细胞因子mRNA相对表达的变化第37-38页
    3.4 讨论第38-42页
第4章 黑附片对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免疫调节的关系第42-67页
    4.1 实验材料第42页
    4.2 实验方法第42-43页
        4.2.1 实验动物盲肠内容物的取样第42页
        4.2.2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2页
        4.2.3 DNA质量检测第42-43页
        4.2.4 16S rRNA文库制备第43页
    4.3 数据分析第43-45页
        4.3.1 信息分析流程第43-44页
        4.3.2 信息分析的具体内容第44-45页
        4.3.3 Pearson相关分析第45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5-61页
        4.4.1 测序与质量控制第45-49页
        4.4.2 各组小鼠肠道菌群构成分析第49-52页
        4.4.3 各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第52-54页
        4.4.4 物种波动性分析第54-55页
        4.4.5 Beta多样性分析第55-61页
    4.5 肠道菌群变化与免疫相关指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第61-64页
    4.6 讨论第64-67页
第5章 实验结论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81页
致谢第81-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香榧假种皮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剪接因子SRSF3在雷公藤甲素诱导肝细胞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