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33页 |
·PRRSV研究概述 | 第15-21页 |
·PRRSV形态和理化特性 | 第15-16页 |
·PRRSV基因组结构特征 | 第16-17页 |
·PRRSV基因组编码产物及功能 | 第17-20页 |
·PRRSV基因组遗传变异 | 第20-21页 |
·PRRS的流行病学及诊断方法的研究 | 第21-29页 |
·PRRS的分布及流行特点 | 第21-22页 |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22-23页 |
·致病机理 | 第23-25页 |
·诊断 | 第25-28页 |
·HP-PRRS | 第28-29页 |
·PRRSV的疫苗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灭活苗 | 第29-30页 |
·弱毒疫苗 | 第30页 |
·基因工程疫苗 | 第30-31页 |
·防制策略 | 第31-3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章 高致病性PRRSV的分离鉴定 | 第33-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9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页 |
·病料 | 第34页 |
·试验细胞及抗体 | 第34页 |
·试验猪 | 第34页 |
·引物设计 | 第34页 |
·病毒分离 | 第34-35页 |
·分离病毒株鉴定 | 第35-38页 |
·病毒增殖及其毒价滴定 | 第38-39页 |
·动物感染试验 | 第39页 |
·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 第39页 |
·结果 | 第39-44页 |
·病毒分离结果 | 第39-40页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第40页 |
·血清中和试验 | 第40页 |
·RT-PCR鉴定结果 | 第40-41页 |
·分离株ORF5 基因序列扩增和分析 | 第41-42页 |
·分离病毒命名 | 第42页 |
·病毒含量测定 | 第42页 |
·TJ株病毒致病性 | 第42-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对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讨论 | 第44-45页 |
·关于PRRSV对细胞嗜性的讨论 | 第45页 |
·对HP-PRRSV TJ株攻毒模型建立的讨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高致病性PRRSV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遗传特征分析 | 第46-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病毒与细胞 | 第46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6-4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页 |
·引物设计 | 第47页 |
·病毒RNA的提取 | 第47页 |
·RT | 第47页 |
·全基因PCR扩增 | 第47页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47页 |
·纯化PCR产物与T载体的连接及连接产物转化 | 第47-49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49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9页 |
·重组质粒的测序分析 | 第49页 |
·结果 | 第49-62页 |
·PRRSV分离株全基因RT-PCR扩增 | 第49页 |
·全基因序列拼接结果 | 第49-50页 |
·非结构蛋白的序列分析 | 第50-52页 |
·结构蛋白的序列分析 | 第52-60页 |
·PRRSV分离株毒力相关氨基酸的变异分析结果 | 第60页 |
·全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 | 第60-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5’UTR及 3’UTR的遗传变异 | 第62页 |
·非结构蛋白的遗传变异 | 第62页 |
·结构蛋白编码区的遗传变异 | 第62-64页 |
第四章 高致病性PRRSV TJ株致弱过程中遗传变异和致病性分析 | 第64-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7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6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4-65页 |
·细胞和毒株 | 第65页 |
·试验猪 | 第65页 |
·病毒传代 | 第65页 |
·病毒噬斑克隆纯化 | 第65页 |
·各代次病毒效价测定 | 第65页 |
·动物接种 | 第65-66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66页 |
·不同代次病毒全基因序列测定 | 第66页 |
·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66-67页 |
·结果 | 第67-76页 |
·临床观察结果 | 第67-68页 |
·体重秤量结果 | 第68页 |
·病毒血症 | 第68-69页 |
·肺脏损伤评价 | 第69-71页 |
·基因组测序 | 第71页 |
·TJ株致弱过程中氨基酸突变分析 | 第71-73页 |
·强弱毒株对之间序列同源性及突变率分析 | 第73页 |
·高突变率蛋白 | 第73-74页 |
·TJ/TJM与其它强毒株/致弱疫苗株间氨基酸突变的比较 | 第74-76页 |
·TJ/TJM与其它强毒株/致弱疫苗株间GP5 蛋白跨膜区预测 | 第76页 |
·讨论 | 第76-81页 |
·关于PRRSV毒力致弱 | 第76-78页 |
·关于 5'UTR和 3'UTR遗传变异分析 | 第78-79页 |
·关于非结构蛋白nsp2 遗传变异分析 | 第79页 |
·关于GP5 遗传变异分析 | 第79页 |
·关于PRRSV细胞适应性 | 第79-80页 |
·关于PRRSV TJ株致弱过程的遗传变异 | 第80-81页 |
第五章 高致病性PRRSV致弱株经猪体内连续传代遗传变异和致病性分析 | 第81-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8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1-82页 |
·毒株和细胞 | 第82页 |
·试验猪 | 第82页 |
·动物感染试验 | 第82页 |
·P5 代收集病毒全基因序列测定 | 第82-83页 |
·结果 | 第83-84页 |
·P1~P5 代猪接种病毒后临床症状观察 | 第83页 |
·P1~P5 代猪接种病毒后病毒血症 | 第83页 |
·剖检变化 | 第83-84页 |
·P5 代猪分离病毒全基因序列分析 | 第84页 |
·讨论 | 第84-87页 |
·病毒基因组的变异 | 第84-85页 |
·宿主体内的回复突变对病毒毒力可能存在的影响 | 第85页 |
·对疫苗研制的启发 | 第85-87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历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