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事业合伙人制度的基本问题 | 第17-25页 |
2.1 事业合伙人制度的界定 | 第17-20页 |
2.1.1 事业合伙人制度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事业合伙人制度的特征 | 第18-19页 |
2.1.3 事业合伙人制度与相似制度的区别 | 第19-20页 |
2.2 事业合伙人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2.2.1 常见的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2.2.2 双向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2.3 事业合伙人的制度价值 | 第22-25页 |
2.3.1 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公司管理体系 | 第22页 |
2.3.2 有利于避免创始人的独裁专制 | 第22-23页 |
2.3.3 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 第23-24页 |
2.3.4 有利于公司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 第24-25页 |
3 我国事业合伙人制度的运行现状和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25-35页 |
3.1 我国事业合伙人制度的典型案例 | 第25-32页 |
3.1.1 阿里巴巴的事业合伙人制度概况 | 第25-27页 |
3.1.2 阿里巴巴的事业合伙人制度分析 | 第27-29页 |
3.1.3 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概况 | 第29-30页 |
3.1.4 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分析 | 第30-32页 |
3.2 我国事业合伙人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32-35页 |
3.2.1 事业合伙人制度尚未被我国公司法认可 | 第32页 |
3.2.2 事业合伙人的条件不够明确 | 第32-33页 |
3.2.3 容易出现提名僵局现象 | 第33页 |
3.2.4 容易发生合伙人控制风险 | 第33-34页 |
3.2.5 普通股东的权利受到极大限制 | 第34-35页 |
4 国外相关制度的立法比较与借鉴 | 第35-41页 |
4.1 国外“双重股权”结构的立法考察 | 第35-37页 |
4.1.1 美国“双重股权”结构的立法评价 | 第35-36页 |
4.1.2 欧盟“双重股权”结构的立法评价 | 第36页 |
4.1.3 日本“双重股权”结构的立法评价 | 第36-37页 |
4.2 国外“双重股权”结构对我国事业合伙人制度的启示 | 第37-41页 |
4.2.1 促进股权结构多元化发展 | 第38-39页 |
4.2.2 限制实际控制人的权利 | 第39页 |
4.2.3 重视普通股东的权利 | 第39-40页 |
4.2.4 健全公司治理的监管机制 | 第40-41页 |
5 完善我国事业合伙人制度的建议 | 第41-48页 |
5.1 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1-43页 |
5.1.1 在公司法中为事业合伙人留有制度空间 | 第41-42页 |
5.1.2 完善与事业合伙人制度相关的配套法律 | 第42-43页 |
5.1.3 制定地方性法规探索事业合伙人制度立法 | 第43页 |
5.2 限定事业合伙人制度适用的市场条件和公司类型 | 第43-44页 |
5.2.1 适用事业合伙人制度的市场条件 | 第43-44页 |
5.2.2 适用事业合伙人制度的公司类型 | 第44页 |
5.3 限制事业合伙人的权利 | 第44-46页 |
5.3.1 明确事业合伙人的条件 | 第44-45页 |
5.3.2 限制董事提名权的行使 | 第45页 |
5.3.3 严守事业合伙人的诚实信用原则 | 第45-46页 |
5.4 保障普通股东的权益 | 第46-48页 |
5.4.1 强化信息披露机制 | 第46页 |
5.4.2 保障股东代表诉讼渠道畅通 | 第46-47页 |
5.4.3 支持股东维权的非诉讼解决机制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