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1 众创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3.2 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17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7-19页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众创空间相关内涵定义 | 第19-21页 |
2.1.1 孵化器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众创空间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3 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4 创业环境的内涵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创业生态系统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平台理论 | 第22页 |
2.2.3 共享经济理论 | 第22-24页 |
3 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 第24-30页 |
3.1 国内外众创空间发展模式 | 第24-26页 |
3.1.1 国外众创空间主要发展模式 | 第24-25页 |
3.1.2 国内众创空间的主要发展模式 | 第25-26页 |
3.2 石家庄市众创空间主要发展模式 | 第26-30页 |
3.2.1“孵化器+众创空间”模式 | 第27-28页 |
3.2.2“孵化器+天使投资”模式 | 第28页 |
3.2.3 企业平台模式 | 第28-29页 |
3.2.4 高校驱动模式 | 第29-30页 |
4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分析及模型构建 | 第30-40页 |
4.1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创业生态系统理论 | 第30-32页 |
4.1.1 众创空间创业环境的生态系统性分析 | 第30-31页 |
4.1.2 众创空间创业环境的生态构成分析 | 第31-32页 |
4.2 各要素的界定和维度划分 | 第32-35页 |
4.2.1 创业环境的界定和维度划分 | 第32-33页 |
4.2.2 创业网络的界定和维度划分 | 第33-34页 |
4.2.3 创业绩效的界定和维度划分 | 第34-35页 |
4.3 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4.4 假设的提出 | 第36-40页 |
4.4.1 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假设 | 第36-37页 |
4.4.2 创业网络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假设 | 第37-38页 |
4.4.3 创业环境与创新网络关系假设 | 第38-40页 |
5 变量设计和数据分析 | 第40-57页 |
5.1 问卷设计 | 第40页 |
5.2 变量测量 | 第40-43页 |
5.2.1 微观环境的变量测量 | 第40-42页 |
5.2.2 创新网络的变量测量 | 第42-43页 |
5.2.3 创业绩效的变量测量 | 第43页 |
5.3 数据收集与样本概况 | 第43-44页 |
5.4 数据分析 | 第44-57页 |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4-45页 |
5.4.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5-50页 |
5.4.3 问卷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5.4.4 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51-53页 |
5.4.5 创业环境对创业绩效的SEM分析 | 第53-57页 |
6 石家庄市众创空间创业环境的实证研究 | 第57-69页 |
6.1 石家庄市众创空间的发展概况 | 第57-59页 |
6.2 石家庄市众创空间创业环境因子分析 | 第59-63页 |
6.2.1 微观环境 | 第59-60页 |
6.2.2 宏观环境 | 第60-61页 |
6.2.3 资源层环境 | 第61-63页 |
6.3 问题分析 | 第63-65页 |
6.3.1 众创空间运行效率低,创业企业孵化周期长 | 第63-64页 |
6.3.2 政策制定存在漏洞,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64页 |
6.3.3 创投资金存在缺口,资金来源单一 | 第64-65页 |
6.3.4 高端人才引进难 | 第65页 |
6.4 原因分析 | 第65-66页 |
6.4.1 对众创空间的认知有偏差 | 第65页 |
6.4.2 相关政策法规僵硬,未能因地制宜 | 第65-66页 |
6.4.3 众创空间实力不足,创投机构缺乏投资引领 | 第66页 |
6.4.4 人才引进机制存在弊端,缺乏吸引力 | 第66页 |
6.5 对策分析 | 第66-69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7.2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