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核心概念 | 第10-11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 (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 第二章 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 一、责权统一管理理论 | 第16页 |
| 二、协同学系统科学理论 | 第16-17页 |
| 三、教师职业道德理论 | 第17页 |
| 四、社会资本理论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小学家校合作实施的现状调查 | 第18-24页 |
| 一、问卷设计 | 第18页 |
| (一)调查目的 | 第18页 |
| (二)问卷制定 | 第18页 |
| 二、调查对象 | 第18-19页 |
| 三、调查过程及问卷分析 | 第19-24页 |
| (一)家校合作普及 | 第19-20页 |
| (二)家校合作内容 | 第20-21页 |
| (三)家校合作满意度 | 第21-22页 |
| (四)参与原因 | 第22-23页 |
| (五)主动参与频率 | 第23页 |
| (六)认可度调查 | 第23-24页 |
| 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30页 |
| 一、家校合作了解不深 | 第24-25页 |
| (一)家长缺少教育担当,教师作用发挥不足 | 第24-25页 |
| (二)学校宣传力度不足,合作计划尚需加强 | 第25页 |
| 二、家校合作内容单一 | 第25-26页 |
| (一)教师职业理解偏颇,家长重智轻德严重 | 第25-26页 |
| (二)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家长应对避重就轻 | 第26页 |
| 三、家校合作的形式单一 | 第26-27页 |
| (一)学校开放程度不够 | 第26页 |
| (二)资金、人员匹配欠缺 | 第26-27页 |
| 四、家校合作参与被动 | 第27-28页 |
| (一)教师服务意识淡薄 | 第27-28页 |
| (二)教师、家长关注不够 | 第28页 |
| 五、家校合作缺乏认同 | 第28-29页 |
| (一)家庭教育欠缺严重 | 第29页 |
| (二)信任、合作建立困难 | 第29页 |
| 六、考评制约机制欠缺,家校合作意识淡薄 | 第29-30页 |
| (一)质量评价体系缺失 | 第30页 |
| (二)社会氛围相对淡薄 | 第30页 |
| 第五章 小学家校合作的改进策略 | 第30-41页 |
| 一、增强家校合作共识 | 第30-32页 |
| (一)制度上,建立家校合作制度体系 | 第31页 |
| (二)组织上,构建家校合作组织保障 | 第31页 |
| (三)宣传上,增强家校合作重要共识 | 第31-32页 |
| 二、实现高层次家校合作 | 第32-36页 |
| (一)学校开设“家校合作讲堂” | 第33页 |
| (二)建立各层级家长委员会 | 第33-34页 |
| (三)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研发 | 第34页 |
| (四)邀请家长做值班校长 | 第34页 |
| (五)设立学校开放日 | 第34-35页 |
| (六)举办三维家长会 | 第35页 |
| (七)利用现代手段促进合作 | 第35-36页 |
| (八)促进合作常态化 | 第36页 |
| 三、让家校合作成为教育乐事 | 第36-37页 |
| (一)开启家校合作服务模式 | 第36-37页 |
| (二)保证家校合作主体地位 | 第37页 |
| 四、提升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认同度 | 第37-39页 |
| (一)树立正确的家长教育资源观 | 第38页 |
| (二)提高教师与家长合作的艺术 | 第38-39页 |
| 五、提升家校合作实效 | 第39-41页 |
| (一)将“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工作考核目标 | 第39页 |
| (二)争取更广大的社会力量投入家校合作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附录 | 第44-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