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感应性与植物运动论文--协迫生理学论文

磷脂酰肌醇特异的磷脂酶C(PI-PLC)影响植物耐热性的分子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0-16页
    1 磷酸肌醇信号系统第10页
    2 磷脂酶C第10-16页
        2.1 PLC的结构第11-12页
        2.2 PLC的活化机理第12-13页
        2.3 磷脂酶C功能研究第13-16页
第二部分 研究论文第16-54页
    第一章 AtPLC9影响拟南芥的耐热性第16-40页
        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第16页
            1.1 实验材料第16页
            1.2 实验试剂第16页
            1.3 实验仪器第16页
            1.4 引物合成及测序第16页
        2 实验方法第16-23页
            2.1 拟南芥的培养第16-17页
            2.2 热激处理第17页
            2.3 DNA的提取第17页
            2.4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7页
                2.4.1 目的基因的扩增第17页
                2.4.2 连入pMAL-C2X载体第17页
            2.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第17-19页
                2.5.1 菌体收集第17页
                2.5.2 SDS-PAGE检测诱导条带第17-18页
                2.5.3 检测目的蛋白在上清还是在包涵体表达第18-19页
                2.5.4 利用MBP柱子纯化目的蛋白第19页
            2.6 体外诱导表达磷脂酶C9蛋白的酶活性的测定第19-20页
                2.6.1 所用试剂的配置第19-20页
                2.6.2 酶活性测定步骤第20页
            2.7 植物组织中IP3的提取以及纯化第20-22页
                2.7.1 IP3的提取第20-21页
                2.7.2 从提取液中去除TCA纯化IP3提取液第21页
                2.7.3 IP3含量测定第21-22页
            2.8 胞内钙离子内流检测第22-23页
                2.8.1 拟南芥根原生质体的制备第22页
                2.8.2 膜片钳检测胞内钙离子内流第22-23页
            2.9 转基因植株GUS染色第23页
            2.10 拟南芥根细胞GFP荧光观察第23页
        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23-40页
            3.1 AtPLC9组织表达分析及亚细胞定位观察(参与)第23-25页
                3.1.1 参与AtPLC9组织表达分析(参与)第23-24页
                3.1.2 AtPLC9亚细胞定位的观察(参与)第24-25页
            3.2 热激后胞内IP3含量变化的测定(参与)第25-28页
                3.2.1 绘制IP3标准曲线第25-26页
                3.2.2 37C处理时间的确定(参与)第26页
                3.2.3 热激后胞内IP3含量变化测定(参与)第26-27页
                3.2.4 AtPLC9与胞内钙离子的变化(参与)第27-28页
            3.3 讨论第28-29页
            3.4 AtPLC3基因对拟南芥耐热性的影响第29-33页
                3.4.1 AtPLC3基因突变体表型第29-30页
                3.4.2 PLC9与PLC3基因双突植株耐热性分析第30-31页
                3.4.3 热激之后AtPLC9和AtPLC3基因表达差异第31-32页
                3.4.4 讨论第32-33页
            3.5 PLC蛋白纯化及体外分解底物(PIP2)酶活性的测定第33-40页
                3.5.1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3-34页
                3.5.2 pMAL-c2X-PLC9诱导表达条件摸索第34-35页
                3.5.3 诱导蛋白的纯化与收集第35-36页
                3.5.4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第36-39页
                3.5.5 讨论第39-40页
    第二章 水稻中转基因技术探索第40-54页
        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40页
            1.1 实验材料第40页
            1.2 试剂和仪器第40页
        2 实验方法第40-43页
            2.1 DNA的提取第40页
            2.2 载体构建与水稻的遗传转化第40-43页
                2.2.1 目的片段的扩增第40-41页
                2.2.2 目的片段的回收第41页
                2.2.3 胶回收片段的连接第41页
                2.2.4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第41-42页
                2.2.5 细菌转化第42页
                2.2.6 菌体PCR和酶切鉴定第42页
                2.2.7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水稻的筛选第42-43页
                    2.2.7.1 水稻的遗传转化:第42-43页
                    2.2.7.2 转基因水稻的筛选:第43页
        3 培养基第43-47页
            3.1 种子愈伤培养基(Ms)第43-44页
            3.2 种子继代培养基(Ms)第44页
            3.3 共培养培养基:(NBCO)第44-45页
            3.4 选择培养基(s500)第45页
            3.5 预分化培养基(NBM)第45-46页
            3.6 分化培养基(NBD)第46页
            3.7 生根壮苗培养基:(1/2M)第46-47页
        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7-52页
            4.1 水稻愈伤转化,抗性筛选及转基因植株的鉴定第47页
            4.2 常优1号水稻种子愈伤诱导第47-49页
            4.3 常优1号水稻种子愈伤转化及筛选第49-51页
            4.4 转基因株系DNA水平鉴定第51-52页
        5 讨论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个人简历第57页
发表论文第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反思视角英语听力认知策略在艺术生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海参溶菌酶基因密码子优化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